浅谈汉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

浅谈汉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

ID:44386824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汉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_第1页
浅谈汉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_第2页
浅谈汉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汉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汉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浅谈汉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摘要:文字讹误或别字是语言使用中的常见现象。绝大部分文字讹误现象可以也应该被纠正,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字讹误都可以一纠了之。有些讹误的文字也可以由社会重新约定而“习非成是”。这种习非成是又具有其自身的原因。关键词:习非成是;原因;约定俗成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04-01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种种语言变异现象,产生种种言语变体。言语变体最初总是起源于个人的无序的变异,所以任何言语变体都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个体特色的烙印。在

2、人们眼里,最初的个人言语变体总是不规范的,总耍对它们加以大力的限制和纠正,让多数变体走向夭折,保证语言在规范化的道路上永不偏离方向。有趣的是在规范化与变异的较量中,部分个人言语变体因他人的模仿而得以延仲和扩散,有的甚至会逐渐被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最终产生“抗药性”而得以生存,升格为有序的规范的东西,使语言因理据错位或理据出轨而致的交际失败得以扭转。这就是本文所谓的习非成是现象。一、习非成是的现象文字讹误或别字是语言使用中的常见现象。绝大部分文字讹误现象可以也应该被纠正,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字讹误都可以一纠了之。有些讹误的文字也可以

3、市社会重新约定而“习非成是”。例如:鞭长莫及: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意是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马肚子;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把它误解为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仍然够不上,用来喻指力量达不到,沿袭至今。原来:本作“元来”,明朝初年,忌讳“元来”、“元官”、“元籍”一类的字眼。因为元朝被推翻不久,写“元官”有“元朝之官”之嫌,“元来”有“元朝来,之嫌,所似当时各级官员及文化界将“元来”写作“原来”,后来在社会上通行开来,再没有改正过来。1984年出版的《汉语咅的讲义》(丁声树拇文,李荣制表)的扉页上有“元来”、“元刊,的字样。

4、这种本来正确的写法反而为人所怪。信口开河:本作“信口开合”,出自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俺张孔目怎肯缘木求鱼”。后來有人误写作“信口开河”这在字面士是解释不通的。元曲里作“信口开合”,到《红楼梦》里就作“信口开河”,沿用至今。“望洋兴叹”从语源上考察,它出自《庄了•秋水》:“秋水吋至,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河神)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神)而叹。”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训“目亡洋”,犹“望羊”,仰视貌。《辞海》把“望羊”亦训为仰视貌,且有“望阳”、“望洋”之记咅形式。王力先生亦认为“望洋”是

5、联绵字,仰视的样子。既然是联绵字,则其特点是托名标识,字无定写,故有“望洋”、“洋”、“望羊”、“望阳”、“望佯”之不同书写形式,且不可拆分来解释。许多人不了解联绵字的这种特点,故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而以“望洋兴叹”衍生出“望x兴叹”的错误用法。瓜子:现在人们管“葵花子”叫“瓜子”,这个词显然名不副实。从解放前到五十年代,摊贩叫亥的“瓜子”指西瓜子、南瓜子之类,那时是名副其实的。到后来我国种植葵花的面积大置增加,在市场上,熟葵花子逐渐代替了西瓜子之类,但“卖瓜了》这种叫卖语言却保留下來。这种张冠李戴的叫法到如今已经约定俗成了。

6、二、习非成是的原因“习非成是”的现象实际上是汉语发展演变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汉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也有其成因:笫一,语言是发展演变的,而演变的内容会存在着相当成分的不规则变化,反映为对语言原有的约定俗成的否定,而产生新的约定俗成。因此,这类演变是不能用正常的逻辑去理解的。语汇有极强的稳定性,但语言结构的双层性决定了音与义不可能一一对应,这就为某些变化预留了空间。也许这种演变只是因为巧合,例如,如果“望洋”的记录形式是“望佯”,可能就不会出现“望书兴叹”类的错误,问题是“望洋”让人误解为“望着海洋”,故而就巧合误用了。第二,汉

7、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意义与字形的关系至为密切,也容易造成“习非成是”现象的产生。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狼狈”,古文中均没有表示为“狼”与“狈”两种动物。但是书写形式的犬旁,让人们容易类推出动物意义,也就从形式上帮助误解了。“狼狈”的错误说法使后人因错而衍生出“狼狈为奸”这一成语了。第三,所有语言变化表面上看來都是由于社会语言学的因素引起的,但实际上心理语言学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人们常由于各种心理动机,如爱憎、怀疑、讽刺等原因去改变词义。由于社会交际的特殊需要,可以改变成语的形式來表达新的意义,使成语产生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变化。从

8、以上诸方面看出,语言中的“误变正”,绝不是突变的,它必然经历一个止误并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止确的逐渐衰退,错误的逐渐上升,直至最后以误代正。可见,所谓“习非成是”,是语言的历吋的而绝不是共吋的现象,它是语言在较长历史吋期内所经历的变化。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这样变化误解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