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21744
大小:2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0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课文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白杨》课文解读 【课文原文】 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
2、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3、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课文解读】 1、人文主题的位置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通过单元导语,我们可以了解到,本组是围绕着学习专题“走进西部”展开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的第三组以及三年级上册的第六组都涉及到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二下第三组主要通过首都北京、宝岛台湾、新疆吐鲁番、傣族等这些中国有特色的地区,
4、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祖国的概貌,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喜爱自己的家乡。三上第六组则以古诗开篇,书写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丽,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富饶,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比二年级更进一步。而本组文章首次以单元的形式来展现祖国西部,《草原》写出了浓浓的民族情,《丝绸之路》体现了西部的文化价值,《白杨》唱响了边疆建设者的赞歌,《把铁路修道拉萨去》展现了建设者在种种困难面前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课文无一不体现着祖国西部的人文风情,让人对之充满向往,从而在学生心中烙下了对祖国河山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爱和深深的向往。 可见,在教材的编排上,从让学
5、生初步了解祖国,激发起对家乡的热爱,到感受祖国的优美景色和丰富物产,再到深入祖国西部,领略西部的景,感受西部的情,敬佩西部的人,教材编排层层深入,让学生理解的文字内涵也是越来越深。 2、训练重点的位置 本组单元导语第二部分中提出“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这一部分中,包括了本课所承担的巩固性训练项目、重点训练项目和发展性训练项目。 (1)本课承担的巩固性训练项目 本组在单元导语的第二部分提出“要把握主要内容”,对于这一点,三年级上学期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训练,只是没有在单元导语中出现。三上《我不能失信》提出“让我们认真读
6、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赵州桥》提出“让我们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陶罐和铁罐》提出“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在单元导语中涉及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第二组提出“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这其实是概括主要内容方法的引导。到了四年级上册,就开始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了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第二组“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第三组“了解童话的内容”。从“了解”一词中不难看出,那时只要求能够基本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到了五年级,对概
7、括主要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运用之前所学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准确概括主要内容。可见,这是巩固所学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的过程。 (2)本课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 本组在单元导语的第二部分还提出了“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这是从阅读方法的角度提出来的。 “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那么应该如何体会呢?其实理解、体会的方法,从二年级一直到四年级上册都有所涉及,已经有了相关的训练,只是并没有以单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