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腰部外伤的普通X线和CT诊断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腰部外伤的普通X线和CT诊断分析腰部外伤的普通X线和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总结腰部外伤骨折普通X线与64排CT诊断经验。方法对我院2013年8月〜12月86例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普通X线检查,对患者采用腰椎正、侧位摄片,对临床症状明显而X线检查阴性者进一步做腰椎CT检查。结果首次摄片明确腰椎骨折69例,普通X线复查,明确腰椎骨折5例,腰椎CT扫描,明确12例。结论腰椎外伤骨折的影像诊断需耍运用多种检查技术方法,并结合临床体征,综合判断分析。关键词:腰椎骨折;CT断层扫描;影像诊断腰椎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后果比较严重的创伤,在临床外科也很常见。普通X线和多排CT
2、检查对脊柱损伤程度的评佔为后续治疗及评价预后有着十分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8月〜12月86例腰椎骨折患者,男54例,女32例,年龄16〜75岁。其中首诊普通x线片明确诊断69例,复诊明确诊断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普通X线检查阴性者,通过腰椎CT扫描明确诊断者12例。1.2方法86例患者均采用腰椎正侧位摄片,12例采用腰椎CT断层扫描加冠、矢状位重建。2结果86例患者中,腰椎正位可观察到骨折者40例,侧位片可观察到骨折者68例。正位和侧位片并不能显示所有骨折。腰椎骨折的间接征象,如腰大肌肿胀,在正位片上35例可观察到。5例二次复诊确诊的患者,
3、因外伤轻,椎体无明显压缩改变,间接征象亦不明显,在复诊时观察到椎体骨纹理紊乱,局部骨皮质不连续而确诊。有12例临床症状明显,普通X线检查阴性,为明确诊断而进行腰椎CT扫描,发现了腰椎骨折。3讨论3.1腰部外伤常见的X线征象3.1.1椎体楔形变来自头、足方向的传达暴力使脊柱骤然过度屈曲所形成[1],外力集中到椎体前部,同时又受到上、下椎体的挤压。3.1.2骨性椎管破坏、狭窄及椎体附件骨折爆裂性压缩性骨折,骨折块向周围分离移位,致椎管破坏、椎体附件受累。3.1.3椎体滑脱和脊柱畸形骤发暴力,脊柱序列连续性中断,侧弯或后突畸形,椎体前后缘或侧缘连线中断。3.1.4腰大肌及周围软组
4、织肿胀由于椎体骨折出血,周围软组织渗岀水肿,出现上述间接征象,提示骨折。3.1.5肾脏影增大受到暴力作用时,肾脏碰撞于脊柱引起的闭合性损伤,或者是椎体横突骨折端刺入肾脏,平片见伤侧肾脏影交对侧增大。3.2容易漏诊和误诊的腰椎骨折普通X线检查是诊断腰椎骨折最经济的方法。但是,腰椎骨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漏诊、误诊。比较常见的误、漏诊有:肠道内容物干扰致横突骨折未能观察到,无明显压缩改变及骨皮质断裂的细小骨折被漏诊,椎体陈旧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改变误认为新鲜骨折,椎体发育异常(如半椎体,蝴蝶椎)误认为压缩性骨折,椎体边缘永存骨船误认为骨折块分离。3.3漏诊、误诊原因分析3.3.1解
5、剖因素由于椎体形态不规则,椎体附件有重叠,乂与腹部脏器重叠[3],较难观察细节。5例横突骨折因肠道内容物干扰未观察到,6例椎体局部细小骨折因椎体前后或左右重叠未观察到。3.3.2投照技术因素腰椎X线检查常规采用卧位正侧位,4例椎板、关节突骨折未能观察到。3.3.3缺乏临床资料或临床查体不细致[2]患者外伤机制不明或者临床医师查体不仔细,导致检查冃的性不强或部位判断失误,有3例患者首次检查为紙尾椎,片内所示的腰椎体因远离中心线出现双边影而漏诊。3.3.4放射技师责任心不强,投照技术水平偏低,无法拍照出符合X线诊断标准的平片3例。3.3.5诊断医生的失误观察不仔细而漏误诊2例。
6、3.3.6患者因素患者体位受限,不能配合技师投照体位。3.4提高诊断正确率的措施,在实际T作中,宜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3.4.1改善投照技术按部位、年龄、体型及病态选择合适的摄片条件及体位。3.4.2规范临床医生申请单书写提供详细而有价值的体征,使放射科工作人员能够选择最佳的投照体位与条件。3.4.3在临床提供资料不确切时,仍按照常规标准操作在此情况下,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仍是提高诊断正确率的途径之一。3.4.4对于外伤患者,建议随诊复查。3.4.5阅片仔细要认识解剖结构上的正常变异与病理表现,有时需用放大镜观察骨小梁有无中断,骨皮质有无皱折或不连续。3.4.
7、6其他对临床表现明显,普通X线检查阴性的,行腰椎CT断层扫描加冠、矢状位重建,准确性明显提高。参考文献:[1]叶永刚,黄载星,文徳福•腰椎椎体楔形改变的X线影像诊断[J]•吉林医学,2011,16:3191-3193.[2]刘三军,钱新初,彭梦明,熊南山,童文清•隐匿性腰椎横突骨折的CT诊断分析[J]•中华实用医学,2004,6(13):18-19・[3]洪敏昌,梁文成,杨建,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5):301-304.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