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02998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0
《浅谈淮海戏的学校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淮海戏的学校教育传承——以小学音乐教育为例淮海戏是地方的文化剧种,它代表了一个地方的音乐特色,是人们生活劳动的真实反映。它的魅力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它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逐渐流失让很多的音乐文化爱好者所心痛的,它的传承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模仿能力及对新奇事物兴趣发展期开始以学校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淮海戏,实现地方戏曲的传承。关键字:淮海戏、传承、学校教育摘要I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海戏的历史沿革错误!未定义书签。淮海戏艺术在地方文化中的现状1时代召唤淮海戏(传统戏曲进校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1正文错误!未定义书签。当下淮海戏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及影响,特别年
2、轻一•代对淮海戏的认知情况1学堂乐歌引进的成功先例2京剧进课堂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的情况2在学校中淮海戏进课堂,是对京剧进课堂的必要补充3三、结论3参考文献5浅谈淮海戏的学校教育传承——以小学音乐教育为例孙云云淮海戏源出于海州、灌云、沐阳一带流行的“拉魂腔”,现流行于苏北淮安、连云港及徐州、盐城的部分地区和皖东北一带。淮海戏流布地区乃处于北方鲁文化向南方吴文化的过渡和融合地带。因此,淮海戏的总体风格既有北方剧种的和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婉约温柔,其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厚。淮海戏代表着地方文化的特色,她反映着民众的现实生活。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吋期,自20
3、世纪90年代伊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以及外来多元文化的涌入冲击,民众对淮海戏的兴致逐渐淡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忖前,淮海戏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丿力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淮海剧团创立了不少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剧忖,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戏曲文化的传承不像西方那般有着系统的音乐书面理论,而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故此,淮海戏的传承传播在当下十分迫切。一、戏曲进校园之现状众所周知,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也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
4、式,是人类牛活屮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新课标”中,音乐课程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的审美体验价值(让学生学会审美,体验美好)、创造性发展价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社会交往价值(互相介作的表现手法促进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及文化传承价值(通过学习将各民族地方的音乐特色加以传承和发扬)。可见,在冃前小学音乐教育小十分强调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弘扬,彰显我国民族音乐Z传承传播价值。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是多元化的教育,由此引入了多种民间艺术进入了小学音乐课堂。I-分突出的表现在音乐欣赏课上,许多学校适时地把地方戏Illi引入了音乐课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也使广大的小学生真匸认知了地区性的音乐风
5、格,对戏曲艺术及淮海戏艺术的喜爱与日俱增。笔者的家乡在苏北,家乡的淮海戏艺术对笔者的侵染是实实在在的,这与当时淮海戏在家乡的兴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近年來,具体地说,我国改革开放以來,淮海戏在笔者的家乡可谓每况愈下,十分不景气。因此,在笔者家乡的小学音乐教育屮更多的是重视音乐文化的专业知识传授,而忽略了用家乡的戏曲文化艺术来陶冶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当然,我们不否认文化教育的意义,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艺术少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倘若忽视音乐教育,并且使音乐教育中我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严重流失,那么代表着人类艺术文明必将走向没落。这就需耍我们年轻一代不断反思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与作用,尤其对
6、地方传统音乐艺术,并以地方戏曲为标志的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淮海戏是地方特色戏Illi,就目前欣赏、学习这一艺术的群体來看,屮老年人群体占其小的90%。据笔者进行调杳发现,年轻一代不喜欢淮海戏,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戏Illi描述的是历史故事,年轻一代感知不到历史的语境,更是对淮海戏艺术的魅力Z感受的不够深刻,产生不了共鸣。在年轻一代看来,与其咿咿呀呀老半天才唱出一句话的内容来倒不如看那些肥皂剧来得更有悄调。其实,年轻一代没冇认识到这个文化的精髓,他们甚至把淮海戏看作是一个腐朽落后的文化,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文化。二、学堂乐歌形式及淮海戏教育传承在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学堂乐歌成为
7、课堂教学的一大内容。它的源起是“拿來主义”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即运用当时西方较为流行的音乐作品旋律,填上当时反映我国现实状况的新歌词。这种音乐艺术的传承以及对“科学文明”的宣扬确实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也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学堂乐歌为我国音乐文化建设,以及树立新文明、新理念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直至我国后來的歌咏运动的发展,祥众大合唱形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西方音乐理论技法在中国得以普及;当然,随Z涌现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