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37213
大小:3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2
《淮海戏论文特色论文:浅谈淮海戏的特色及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淮海戏论文特色论文:浅谈淮海戏的特色及价值内容摘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民间色彩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淮海戏,已成为江苏省苏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文章详细追溯淮海戏的历史渊源和各个发展阶段,分析了淮海戏的现状,从语言、唱腔、表演等方面剖析淮海戏的艺术特色,进而探究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全面了解淮海戏,简要提出传承和发展淮海戏的建议。关键词:淮海戏发展特色价值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小戏,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灌云及连云港等地。淮海戏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逐渐发展为舞台剧。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
2、见长。伴奏乐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1]淮海戏前身为山东肘鼓子,是江苏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一、淮海戏的历史渊源淮海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清代乾隆年间山东历城人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二人卖唱乞讨,江苏姓邱、葛、杨的三人学唱后在江苏境内传播,后形成戏曲剧种。另一种说法为源于海州一带流行的民歌“太平歌”“猎户腔”,由姓邱、葛、杨的三人发展为曲艺“怡心调”“拉魂腔”,在海州地区流传下来,逐渐发展为淮海戏。[3]大约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淮海戏有了最初的一种形态,俗称“唱门头词”。最初的形态是一种曲艺
3、的形式,就是到人家门口唱,唱以后人家给点钱或别的什么东西,唱的内容是一些简单的篇子,这个篇子就是一般的民间故事或历史传说的一些小段子。到了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左右,艺人们以家族或亲友数人组成了小戏班。再到后来,小戏班发展多了,且又受到山东柳子戏、安徽徽剧,以及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行当,唱腔和表演等也不断地有所发展,演出的剧目不断丰富起来,成为较成熟的地方戏剧种。二、淮海戏的发展过程抗日战争时期,在淮海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艺人们成立了“艺人救国会”,组织演剧队,积极配合党的
4、中心工作和宣传抗日。演出深受淮海区党、政、军、民的喜爱,被誉为“淮海小戏”。解放战争年代,艺人们肩背步枪,手提三弦,跟随解放军转战南北,有的艺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一些演出组,随同淮海战役的大军渡过了长江,一直随军演出,最后到达上海,且领到了“渡江光荣证”和“渡江纪念章”。所以淮海小戏也被誉称为“革命小戏”。新中国成立后,淮海小戏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5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淮海小戏定名为淮海戏,淮海戏艺术进入了发展的春天。淮海戏艺人从地摊走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结束了那种“季节班”的演出,在艺术上开
5、阔视野,不断吸收京剧、锡剧、越剧的丰富营养,表演队伍日渐稳定,表演艺术越发成熟,行当的分工也进一步精细齐全,当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性的表演剧团。三、淮海戏的特色淮海戏是江苏省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长期以来,它深受苏北地区广大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喜爱。淮海戏生长在农村,且长时期地为农民服务,所以它的语言、唱腔、表演特点等,都有着浓厚的淮海地方特色。语言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最重要的基础。处于北方话与南方吴语区中间地带的流行荡区域的语言,虽总体属于北方话语的范畴,但其四声调值的走向却又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如与普通话相比较,它的阴平字声,相当于普
6、通话的上声;而它的上声字的读法又是向上跳一点再下降;去声字的读声不但不下降,反在平读后,还有稍挑高一些的尾音;只有阳平字的读声与普通话基本相同。淮海戏唱腔有其独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爽朗明快、乡风野趣和清新生动”[4]的美学风格,这也是淮海戏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个性特征。到20世纪50年代,淮海戏的唱腔已形成了基本曲调。女腔的基本曲调为“好风光”,男腔的基本曲调为“东方调”。男女基本腔的确立,标志着淮海戏的唱腔音乐在原来联用众多曲调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以基本曲调板式变化为主的结构体制了。作为基本曲调,它们能较强地体现剧种风格,又能
7、通过“活唱”和板式变化,构成大、小唱段,以表现多种情感和供不同行当来演唱。淮海戏的表演,虽然也向京剧、昆剧等剧种学习了多种表演程式,但因为它产生于农村,且长期服务于农民,所以其表演富有农村的生活气息,带有泥土的馨香。特别是它的丑行表演,形成了自己的乡土风格。从诸多的表演程式所起的名称中即可看出,如鸡刨糖、鸡弹绒、野鸡溜、狗刨糖、狗套头、狗颠疯、猪掉腰、蟹爬走、麻雀跳、雁别翅、鬼扯转、挨窝走,等等。[5]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在观看淮海戏的演出后写道:“正因为它来自农村,所以演出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曲调和表演都非常朴实……戏演得
8、很生动,哏而不俗,嬉而不谑,蛮有风趣,也极具讽喻。”[6]板三弦是淮海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淮海戏特有的伴奏乐器。板三弦是由皮三弦改制而来,在“打门头词”时,伴奏乐器只有一把皮三弦,当时的艺人们每日行走于各家各户间,皮三弦正面的皮经不住风吹日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