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三)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三)

ID:44300253

大小:2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三)_第1页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三)_第2页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三)_第3页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三)_第4页
资源描述:

《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三)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三)(接上期)二、问汗。中医认为,汗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人体表而成。故《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人体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等情况下的出汗,属于生理现象。若当汗出而无汗,或不当汗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出汗,即属于病理现象。屮医问汗不同于西医的只问有汗无汗。屮医问汗有其特色:如有汗,则耍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兼症;若无汗,则重点询问兼证。通过问汗,以察知病证的虚实和疾病的转变、发展情况。(-)有汗无汗。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外感疾病,汗的有无,是判断病邪性质和卫阳盛衰的重要依据。如无汗,在表

2、证多为风寒袭表;在里证则或为津血亏虚,或为阳气虚弱。若有汗,在表则多为风邪或风热袭表;在里则或为里热炽盛,迫津外出,或为卫阳虚弱,肌表不固,或为阴虚内热,蒸津外泄。(二)出汗特点。汗出的特点有种种,其反映的病理变化亦有种种。如自汗,即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尤甚者,多见于气虚和阳虚证。盗汗,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收者,多见于阴虚内热证。若自汗、盗汗并见者,则为气阴两虚证。绝汗,指久病、重病到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不止的情况。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故称绝汗。其屮,汗冷如水淋漓,面白、肢冷,脉微欲绝者,属亡阳证;汗热如油而黏,躁扰烦渴,脉细数而疾者,属亡阴证。就病理而言,亡阳者为阳气脱亡,津随气

3、泄;亡阴者,为内热逼迫将竭之津外泄。战汗,是指先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常见于温病或伤寒的发病过程中,因为邪盛正弱,邪气伏而不去,如果治疗正确,调养得当,正气一旦恢复,与邪气剧烈交争,就会出现战汗的现象。若汗后高热下降,表现为脉静身凉,乏力的情况,表明邪退正复,病情趋于痊愈;若汗后发热不退,烦躁不安,脉來数疾,表明邪盛正衰,病情恶化。所以,战汗是病情变化的转折点。此外,如冷汗,是所出之汗有凉的感觉。多因阳虚或惊吓所致;热汗,则是所出Z汗有热感,多因里热蒸迫所致。黄汗,是指汗出色黄染衣。多因湿热交蒸所致。(三)汗出部位。病人有通身汗出者,也有仅身体的某一部位出汗的。如头汗,指汗出

4、仅见于头部者。乂叫“但头汗出”。也包括头颈部位汗出量多者。可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或中焦湿郁热蒸,迫津上越;或虚阳上越,津随阳泄;或进食辛辣、热汤、饮酒等,致使阳热蒸于头,导致头汗出。半身汗出,是指汗出仅见于身体的一侧,或左或右;或仅见于半身汗出,或上或下者。例如,夏季应该出汗,而不出汗的一侧为病态;冬季不应出汗,则出汗的一侧为病态。此种情况多见于中风、痿病及截瘫的病人。故《内经》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多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运行不周,为气血失和所致。手足心汗,是指仅有手足心汗出的症状。若仅微微汗出,多是生理现象。倘若汗出量多,则属病态。可因阴虚热蒸;或燥热内结,热

5、迫津泄;或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引起。一般诊断,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属血虚,手足不温者属气虚。胸部汗出,又称“心汗”O是指身无汗,只胸部出汗或汗多。常见于心气虚弱者。伴有心悸、气短、腹胀、便瀟者,多为心脾两虚;若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者,则为心肾不交。阴汗,指外阴周围汗出。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三、问疼痛。疼痛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症状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由于痛苦难挨,故近年來,临床已作为一个疼痛专科予以治疗。疼痛有虚实Z分。实者,多因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虚者,多因气血不足,经脉失于荣养所致,即所谓“不荣则痛”。问疼痛,要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质、程

6、度、时间及喜恶等内容。(一)疼痛的性质。由于导致疼痛的原因不同,故疼痛的性质亦异。如胀痛,即痛与胀感兼见,多属气滞,如胸、胁、月完、腹胀痛等。但若头目胀痛,则多为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刺痛,即痛如针刺者,多为瘀血所致,也多见于胸、胁、孚L、皖、腹部等。冷痛,即痛处有冷感而喜热敷者。如痛处拒按,为寒邪阻滞经络,属实。痛处欲按,为阳气虚,脏腑经络失于温煦,属虚。灼痛,即痛处有灼热感而喜凉敷者。拒按属实,多为火邪窜痛,不拒按属虚,多为阴虚火旺。重痛,即痛兼有沉重感,多见于头部、四肢、腰部及全身,i般为湿邪困阻气机所致。酸痛,即痛而兼有酸软之感,多因湿邪侵及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可

7、因肾虚骨髓失养引起。绞痛,即疼痛剧烈,有如刀绞感,多因有形实邪(如结石、瘀血)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所致。空痛,指疼痛兼有空虚感者,总属虚证,或为气血虚,或为精血不足,而使经脉失养,常见于头部、腰部及小腹等部位。隐痛,指疼痛不甚,可以忍耐,而绵绵不休者,常见于头、胸、皖、腹等部位,多因精血亏虚,阳气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窜痛,即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疼痛走窜者,窜痛在胸腹部位者,多因气滞,游走于四肢关节者,多属风邪偏盛,称为“行痹”O固定痛,即疼痛部位

8、古

9、定不移,病位在胸胁皖腹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