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

68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

ID:44291189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68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_第1页
68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_第2页
68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68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68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68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9-2919-02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B腮腺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现对我科2001〜2004年收治的68例腮腺肿瘤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发病情况、治疗特点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例腮腺肿瘤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8〜74岁,平均51岁,主耍发病年龄段在40〜60岁。良性肿瘤51例,占75%,恶性肿瘤17例,占25%。病理报告混合瘤42例,腺淋巴瘤5例,腮腺区淋巴结炎1例,神经鞘瘤1例,淋巴上皮囊

2、肿2例,黏液表皮样癌6例,腺样囊性癌3例,淋巴上皮病恶变1例,肌上皮癌2例,腺泡细胞癌2例,转移性恶性黑色索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恶性混合瘤1例。1.2治疗方法:本组68例均行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腮腺肿瘤根据病变部位、大小、性质等分别行肿瘤加腮腺区域性切除40例,肿瘤加腮腺浅叶切除9例,肿瘤加腮腺全切术19例,术中均做快速病理明确性质,随访时间2.5-6年。2结果68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恶性肿瘤有5例局部复发,4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未发现良性肿瘤复发。3讨论腮腺区肿块切除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腮

3、腺浅叶良性肿瘤采取了保留面神经加腮腺区域性切除术[1],这和以往的术式不同,以往是采取保留面神经加腮腺浅叶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术是在肿瘤外0.5〜1.0cm正常腮腺组织中分离切除肿块及其周围腺体组织,可不特意解剖面神经,这样既避免了单纯剜除术的较高复发,乂保留了正常的腺体组织及其功能,大大的减少了面神经分支的损伤机会,乂缩短了手术时间,不必要切除过多的腮腺组织,造成面部外形的改变。区域性切除术可以获得浅叶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对于腮腺深叶肿块或恶性肿瘤必须作全腮腺切除术。腮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并不很高,因此不主张作预防性颈部

4、淋巴结切除术,可在术后严密观察,如果颈部淋巴结已有转移灶,则应作颈淋巴结与腮腺肿瘤的联合切除术[2]。面神经的处理:如何正确处理面神经的问题是关系到预后和容貌问题。是否牺牲面神经取决于临床和术中的表现而不是病理诊断(腺样囊性癌除外)。恶性肿瘤若与面神经已粘连或临床上已出现神经损害症状者,则应作面神经切除术。腺样囊性癌即使未与神经粘连也需切除附近的神经分支。减少术后肿瘤复发的可能。对于腮腺切除后遗留的创腔会造成面部塌陷,面部两侧不对称,影响面容,可以用胸锁乳突肌肌瓣旋转填塞于创腔,缝合在残留的健康腮腺组织上,恢复术后面部外形。

5、胸锁乳突肌为节段性供血,肌瓣蒂部应留在胸锁乳突肌的上部,保证有充足的血供。腮腺手术解剖面神经是关键步骤,采取了顺行解剖与逆行解剖两种方法,若肿瘤位于浅叶前份我们采取了顺行解剖法,先解剖面神经总干,总干位于外耳道软骨下方1.0cm以内,二腹肌止端前缘,茎突稍后方的狭小区域内。术屮先暴露胸锁乳突肌,将肌肉向后牵拉,此吋可清楚显示二腹肌后腹止端,在二腹肌后腹与外耳道软骨交角的分角线上,同时将腮腺后缘向前掀起,一般位于乳突尖前缘上方1.0cm,距离皮肤深约3.0cm,寻找面神经总干,术中尚需注意面神经总干浅面稍下方的耳后动脉,部分患

6、者还可遇到耳后静脉。当面神经总干较细吋应仔细鉴别,防止误伤。手术应在茎突根部浅面进行,防止伤及茎突根部深面的重要血管神经。若肿瘤位于颌后

7、叫处,最好采取逆行解剖法,先寻找面神经分支,从分支向主干寻找,再解剖出颈面干及颖面干及其相应分支。我们还比较了顺行解剖法和逆行解剖法的手术时间,发现从主干向分支解剖可以大大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操作过程,所以提倡顺行解剖法。在行顺行解剖法时,有时因肿瘤压迫使面神经移位,导致从主干分离有困难,此吋可从下颌缘支找起,再向总干方向分离,灵活应用。临床遇到的1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该患者是因眼部患恶性

8、黑色素瘤而行眼球剜除术,术后3年出现腮腺区肿瘤,术中见肿瘤累及下颌缘支,向患者交待清楚后,牺牲该分支。术后病理证实为眼部肿瘤转移。腮腺深叶切除需防止误伤颈外动脉,颈外动脉一般在下颌升支后缘中下1/3处穿入腮腺内侧面,并在腺体内相继分出耳后动脉、颌内动脉、颖浅动脉。在腮腺深面为腮腺床,内有颈内动脉、静脉,9〜12对脑神经,有少数颈外动脉不穿经腺体,而是紧贴腮腺内侧面走行。熟悉这些结构有利于腮腺深叶的手术。以往腮腺术后大多数是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防止涎漏的发牛,同时口服阿托品0.3mg,1R3次。而我们采取了负压引流效果较好,可以

9、使皮瓣紧紧贴附在创面上,有利于创口的愈合,减少了纱布绷带压迫带來的不适感,同吋涎漏的发生率大大下降。负压引流一般48〜72小时后抽除。参考文献:[1]张震康,邱蔚六,皮昕.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解剖学[M]•第一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16.[2]王大章.口腔颌面外科学[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