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典]脑脓肿80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典]脑脓肿80例临床分析脑脓肿8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阐述脑脓肿的临床特点,从而选择最佳的诊治方法,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脑脓肿患者的病因、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结果:脑脓肿好发丁青壮年,病因以血源性和隐源性为主;手术或保守治疗,痊愈39例,好转29例,治疗无效9例,死亡3例。结论:血源性和隐源性发病率上升,CT及MRI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耍方法,早诊断、早治疗能提高脑脓肿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关键词]脑脓肿;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4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60-03脑脓肿是一种常
2、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2%〜8%。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入侵脑内,引起的一种局限性炎症,进而就会形成脓腔[1]。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脑脓肿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使用免疫抑制的人群(如接受器官移植、化疗或HIV患者等)的不断增加,使脑脓肿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此病仍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自2003年1月〜2009年5月我院共收治脑脓肿患者80例,现就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及其诊治作回顾性分析,从而提高脑脓肿的治愈率,同时改善患者的预后。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12例,年龄1.5~82岁,平均41.5岁,占
3、该院同一时期收治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5.8%o1.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头痛35例,发热20例,癫痫9例,肢体偏瘫5例,有意识障碍5例,脑疝6例。本组患者屮有屮耳炎病史的19例,外周感染的18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者10例,曾有头部外伤的12例,不明原因的患者有21例。1.3影像学表现80例患者全部进行CT+增强扫描、螺旋CT扫描、MRI检查。CT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病变区,周围伴有不完整或完整的包膜。观察到病变多位于颍叶、顶叶、枕叶、额顶、额颍、顶枕交接区等部位。病变部脑细胞明显水肿,病变区域呈现环状或点状强化。进行头颅MRI检查的患者,病变呈等或长的T1信号
4、,明显环状强化。1.4治疗方法治疗视患者的不同情况而定。其屮保守治疗者13例,手术切除脓肿54例,钻孔穿刺置管引流脓肿13例。我们对于多房性、未在功能区,穿刺引流无效的患者采用手术切除脓肿的方式。术后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的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约2〜3种。对脓液培养阴性的患者选用厌氧菌敏感、同时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2〜3种进行联合用药,用药吋间为2〜4周。1.5疗效判定标准给予系统治疗3~6周后,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CT或MRI成像结果进行判断[2]o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显示脑水肿明显减轻,病灶完全吸收。②好转:临床症状好转,影像学显示水肿减轻,病灶有所缩小。③无
5、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均无明显好转。2结果2.1病原学检查结果木组80例中患者中,有74例做脓液细菌培养,其中有68例患者培养阳性;阳性率高达91.89%o见表1〜2。2.2治疗结果80例脑脓肿患者痊愈39例,好转29例,治疗无效9例,死亡3例,见表3。3讨论脑脓肿是病死率较高的常见颅内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病死率在CT应用后仍可达12.2%。根据病因,可分为邻近病灶播散性、血源性、创伤性、医源性及隐源性脑脓肿等5种。脑脓肿是由于化脓性细菌侵入人体大脑内所引起的脓腔,它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但是冃前由于新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及神
6、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已使脑脓肿的治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自从CT的广泛应用以來,脑脓肿的诊断已经明显简单,可以更加及时的进行治疗。根据有关报道,冃前对脑脓肿诊断准确率已经达到92%〜100%。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有效抗生素的应用,该病发病率显著下降,病因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隐源性、血源性脓肿的发生率升高,而耳源性脓肿的发生率显著下降。除了依据病史、症状、体征、腰穿脑脊液化验等检查外,目前对脑脓肿的诊断的首选方法是CToCT不但可准确的显示脓肿的大小、部位和数目,我们还可根据CT增强及延迟扫描吋间区來分脑炎期和包膜期脓肿[2]o本组调查中有2例患者脑脓肿
7、切除吋见脓腔内有肉芽样组织,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脓肿,给予抗真菌治疗痊愈。对于多发性的脑脓肿,我们认为经穿刺抽脓不见好转,就应改做手术切除脓肿,同时脓液和脓肿壁均应常规送培养及病理检查。由于某些囊性转移瘤在影像学上很难与脑脓肿相鉴别,我们应该知道囊性转移瘤的病理改变一般如下:瘤中心部一般都有坏死和软化,有时侯会形成囊肿,腔内含有坏死或液化的瘤组织,还可以见到脓液或者黏液。对于霉菌性的脑脓肿可在镜下寻找到霉菌病原体。对脑脓肿的诊断除临床表现、症状体征、CT及MRI夕卜,还应注重病理检查,进一步确诊,以利治疗⑶。CT、MRI临床应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