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中后期诗风转变的关键

高丽中后期诗风转变的关键

ID:44279123

大小:49.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20

高丽中后期诗风转变的关键_第1页
高丽中后期诗风转变的关键_第2页
高丽中后期诗风转变的关键_第3页
高丽中后期诗风转变的关键_第4页
高丽中后期诗风转变的关键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丽中后期诗风转变的关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驗中后飆寺脯帥卿2016-11-0402:02:27社会科学2016年8期孔英民严明摘要:杜甫诗作重法,其“用法至于无迹”的诗法论,启发了朝鲜高丽朝汉诗人李仁老。高丽诗坛崇尚规范易学的汉诗,杜甫诗因恪守诗法、格律严整而深受欢迎。李仁老推崇杜甫,并将杜甫的诗法论用于批评朝鲜汉诗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初具本土特色的诗法观。李仁老的诗法评论,不仅奠定了高丽朝汉诗学基础,而且对于清除高丽诗风之弊,纾解高丽诗坛困境,促进高丽汉诗创作的良性发展,乃至于走出朗鲜汉诗创作的一条特色Z路,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杜甫;李仁老;高丽汉诗;诗法无迹中图分类号

2、: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6)08-0183-09作者简介:孔英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代文学博士、阜阳师范学院讲师;严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在宋人编撰诗话,探讨诗法风气的影响下,高丽诗人把探讨诗法作为诗学首要任务,并选择通过撰写诗话阐明口己的诗法观点。以李仁老《破闲集》为代表的四部诗话横空出世,便凸显出高丽诗学重视诗法的发展倾向。李仁老(1152—1220)初名得玉,字眉叟,高丽著名诗人,海左七贤之-,也是高丽诗话的奠基者。他一生著述颇丰,有《银台集

3、》二十卷,后集四卷,《双明斋集》三卷。相传其汉诗一千五百余首,但后来大多亡佚,仅在其诗话《破闲集》,以及后来《东文选》、《大东诗选》等诗文选集中保留了一百十余首诗作。李仁老对诗法极为重视,追根寻源,他的诗学意识乃至其诗法主张,大多受到了中国诗法的创立者一杜甫的影响。朝鲜李朝洪万宗《小华诗评》云:“盖东方诗学,始于三国,盛于高丽,而极于我朝”高丽(918-1392)朝实行事大尊周的基本国策,奉宋为正统,与宋朝在政治、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十分频繁。在此背景下,屮土汉诗被大量引入高丽,文宗、肃宗、容宗几代君主对汉诗创作都极为重视。君主的喜好推进了高丽汉

4、诗的发展,高丽朝的科举制度也促进了高丽汉诗的繁荣。高丽汉诗人苦心钻研,对于汉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写好汉诗的关键。但多数高丽朝汉诗人尚不能熟练掌握汉诗规则,因而在汉诗写作时小心谨慎,不免迷惑,难以突破汉诗创作的瓶颈。至高丽中后期,在诗坛繁荣的同时,汉诗创作屮恪守法则、作茧自缚的积弊也越來越深。当时著名汉诗人李奎报(1169—1241)《答全履Z论文书》指出:“今人Z诗,虽源出于毛诗,渐复有声病、俪偶、依韵、次韵、双韵Z制,务为雕刻穿凿,令人局束,不得肆意,故作Z愈难矣。就此省检屮,莫不欲创新意,臻妙极,而若攘取古人己道之语,则有许底功

5、夫耶?”高丽汉诗人崇敬中土文明,奉唐宋诗为汉诗写作典范。然而高丽时代还是有不少汉诗人只注意对唐宋诗形式法则的模仿,在字句雕琢上费工夫,这样就使得其诗作缺少灵性和新总。这种状况长期未能改观,流弊日广,以至于高丽后期诗坛生硬艰涩Z作层出不绝。李奎报非常不满当时的这种诗风,“雕镂其文,丹青其句,信丽矣。然其中无含蓄深厚之意,则初若可玩,至再嚼则味己穷矣”。认为看似精雕细刻,注重形式美的汉诗创作,实际上失去了深厚意蕴,这种诗作方式实不可取。李奎报推崇苏轼才气奔放、挥洒自在的诗作,认为“诗以意为主,设意最难,缀辞次之。意亦以气为主”,赞赏自然率性并有深意的诗

6、作。但多数高丽朝后期的汉诗人没有他那样的天分和功力,率性赋诗,使得当时粗率诗作大量出现。“今卅Z为警句者,殆未免辛苦Z病也。然庸才率意立成,则其语俚杂。俚杂Z捷,不如善琢Z为迟也。”高丽中后期,过分注重形式雕琢的艰涩之作与粗率随总的浅陋之作充斥诗坛,成为阻碍高丽汉诗发展的瓶颈。以李仁老、崔滋为代表的一批有见识的汉诗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审视高丽汉诗创作的利弊得失,以求找到一条可以让朝鲜汉诗不断发展的正确道路。一、苏轼及江西诗派的传播扩大了杜甫诗法的影响高丽朝从王朝建朝开始,与宋朝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光宗推行科举制度,高丽社会对汉文学典籍有着

7、大量的需求,官方和私人大量引进宋朝的典籍和著作。李仁老所在的高丽中后期正逢宋诗学兴盛期,宋代出现了大量的以探讨诗法为主的诗学著作。汉诗发源地的说诗风尚和诗学理论对于在汉诗创作上产生困惑的诗人来说,如同久旱之霖,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引入接受。1•苏轼诗文传播扩大了杜甫的影响为了能写出好的诗文,当时的应试举子纷纷以苏轼诗文为临墓的对象,仿苏成为了当时的风气。“高丽文士专尚东坡,每及第榜出,则人日'三十三东坡出矣。”针对这种需要,高丽使者设法采购苏轼诗文集,“高丽使者过余杭,求市子瞻集以归”,苏颂写给苏轼诗自注道岀了高丽大量买进苏轼诗文集的情况。至高丽中

8、后期,苏轼诗文集大量传人朝鲜半岛。李奎报在《全州牧新雕东坡文集跋尾》一文指出:“夫文集之行于世,亦各一时所尚而己。然今古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