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47697
大小:4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0
《3.2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说课稿户县八中梁夙愿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出自北师大版高中必修5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节主要是认识理解基本不等式,第二节主要是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利用基本不等式可以证明其它不等式,可以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高考中,经常被渗透在某个求最值的问题里。教学目标:根据我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现状现及课程标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公式,配凑公式的转化能力。(3)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以基本不等式为中心,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考虑问题严谨性和周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举例教学法,主要通过例题1教学,先让学生对三个条件的具体应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后面几个例题,加深学生理解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同时更进一步突出三的条件的应用,突出重点。难点:如何构造定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还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
3、和变式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凑”定值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突破难点。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个:1.问题教学法:例题给出后,教师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每个例题都预先设计好了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来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应用。2.讲练结合法:在例题教学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适时点播,比如“凑”定值时,我们师生就共同完成,凑完定值之后,就让学生自己解出答案,教师给予补充。3.变式教学法:几乎每道例题之后,都
4、设计了变式题,通过变式让学生对上面所讲方法加深印象,又让学生感悟各个题目的微小差异。说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知识,采取了探究式学习法和练习式学习法。1.探究式学习法:几乎每个例题都留个学生探究交流的时间,先让学生对基本不等式应用有自己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练习式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一定要让学生去做,并且要求他们尽量一次做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生的能力。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通过提出问题,复习基本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这里有两个设计意图:第一,复习基本不等式及其所满
5、足的条件;第二,为本节可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创设情境,感知体验通过实例感受和探究出“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2)例题讲解,灵活变式通过例1:下列函数中,函数的最小值为2的有________个。(1)(2)(3)(4)我不光让学生回答正确答案,还让他们说出错的,错哪里了。如(1)、(2)式都不满足“一正”;(3)式不满足“三相等” ,(4)式从表面上看,不满足“二定三相等”,但我们给+2,当然了加2就得在后面减2,就可满足“二定三相等”,通过例题1,让学生对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有更清楚的认识
6、。并且给学生渗透了“凑定值”的解题思想。通过例题2,让学生体验直接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便简洁。并在设置例题时,逐渐增加难度。告诉学生求积的最大值时,可以是为定值,可以是为定值,还可以是为定值。通过例题3,想告诉学生求“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时,要想办法“凑积定”。例题4看着简单,但这道例题有一个难点,就是要对进行分类讨论,尤其是为负数时,怎样去算,学生不容易理解。还想此题告诉学生:如果所给数是负数,可以将负数化为正数。通过例题2和例题3教学,分别让学生感受到怎样“凑和定”和“凑积定”,然后利用不等式求最值。
7、想通过例题5告诉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去服务。同时复习数学建模的方法步骤,利用基本不等式去求最值。(三)小结归纳本节主要内容。(基本不等式的三个条件: ) 1、不具备“正值”条件时,需将其转化为正值; 2、不具备“定值”条件时,需将其构造成定值条件; (构造:积为定值或和为定值) 3、不具备“相等”条件时,需进行适当变形或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值域; (四)课堂练习:这几道题与例题类型相似,是对上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检测。(五)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本节课的进程和内容。所以
8、我将黑板分成三部分,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六)作业布置:每个学生完成必做题。选做题供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教学反思户县八中梁夙愿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及应该注意的三个条件,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例题1的教学,让学生弄清楚了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例题2和例题3分别让学生理解了求和就去“凑积定”,求积就去“凑和定”,例题4让学生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