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95205
大小:1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与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与优化摘要: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引导着学生思维发展和课堂互动0但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诸多的问题设计不恰当之处,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本文主要从当下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不足之处出发,探索优化问题设计的方法,为高效教学探路。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就问题的设计往往呈现出问题串形式。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时候教师的提问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致使教学有效性、实效性
2、、高效性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问题的设计难易程度失当。很多教师,往往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时常把学生学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要么难度系数过大,要么问题设计没有难度。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常使全场沉默无言,教师不得不把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学生重新入轨。再者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畅,把教学内容肢解成许多小问题,师生一问一答,教师问得从容,学生答得流畅,整齐统一,实质体现是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严格讲不能叫做问题。也正是这些虚假问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思维通道,
3、限制思维的方向和路线,带有典型的去“问题化”倾向。以上两种情况都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停在无法思考、不用思考的状态下,自然谈不上启迪、诱导和开发,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二、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考虑和讨论的时间,就让他们回答,学生答不上来。此时教师不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思考的角度,换个说法矫正学生的思路,而是急急忙忙讲出答案,把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结果自己劳神费力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其学习情绪,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如此以往,学
4、生都不愿意回答问题,越是难题越是如此,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三、问题设计的答题方式习惯化。很多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整堂课总是习惯性地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缺乏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形式上也没有让学生去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简单的附和一一“对、好、可以、是”等等用语,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主角,唱独角戏。四、问题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往往创设的情景与教学内容无关,时常在教学外围打转,学生没有真正触摸到数学的本质,缺乏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
5、握,没有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问题设计与提问的质量,笔者认为,应在授课前和授课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五、课前需要把握的原则。一是把握好教材的原则。课前需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理解教材教学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岀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岀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二是把握好学生的原则。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
6、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把握好课型的原则。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是要因材施教。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六、课堂上需要把握的原则。一是把握课堂提问时间距
7、离的原则。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二是把握课堂提问空间距离的原则。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8、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