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90621
大小:2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9
《构建全程贯通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构建全程贯通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百尺河镇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构建学段间双向衔接、环环相扣,学科间横向贯通、有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共同参与、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根据潍坊市创新教育研究院2018年工作要点和诸城市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意见(诸教字2018第57号),百尺河镇中心校立足镇域内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小学与初中两个阶段发现、孕育并系统培养人才苗子,力争构建一个培育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完整的小学与初中教育链,为此特定以下实施方案:一、培养原则(一)遵循规律性。坚
2、持系统培养理念,整体统筹各学段,理顺小学与初中两个学段的功能定位与育人目标,依次递进、有序过渡。(二)注重整体性。着眼完整人的成长,整体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三)体现协同性。整体统筹各类教育阵地与教育类型,实现协同联动,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二、培养目标小学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为主;初中段在继续培养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1、培养原则立足百尺河镇镇域实际。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打通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培养方式初中小学课程纵向融合,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百尺河镇
3、是诸城大鼓的发源地,百尺河初级中学建有传统非遗一—诸城大鼓教习中心,百尺河小学是省少年宫援建单位,所以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精神,发挥学校优势和多年来培养优秀学生的经验与基础,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学校在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贯通小学与初中的课程体系的同时,学校还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充实、拓展,不断优化高效的教育教学教法,学法,办争实现小学+初中的课程建设、教学和教法的贯通。1.采用“必修+选修+专修+综
4、合实践课程”课程模式必修课包括国家必修课程主要是指小学阶段的语、数、英、科学、社会、传统文化、微机、体育、美术、音乐;初中阶段的语、数、英、政、史、地、生、物、化、音、体、美、微。选修课包括研学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其中,校本选修课主要指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拓展课程(白龙山文化、中华传统节日、重大节日)、社团活动课程、特长能力课程。专修课程是指专门针对小学与初中贯通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而开设和定制的个性化课程(诸城大鼓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展的每月德育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丰富课程内容(1)拓宽必修课内容。在严格执行国家必修课
5、程以外,学校课程注意加强国家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整合力度,注意加强学科的逻辑体系,保证课程内部的学科衔接和年级、学段衔接,在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适当调整,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教学内容。一是结合学生实际加大国家课程中自选课程的开设力度。例如,小学语文学科开设了《千字文》选读、初中开设影视文学鉴赏;数学学科开设《小升初衔接教程》等。二是在注重数理化学科的基础上,加大历史、地理等文科课时,开设小学开设写字课程,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三是适当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现代内容。四是在语文、政治、史地等学科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2)自主开发校本选修课程。为更
6、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成长。社团活动课程、团队德育实践课程、大鼓课程等,体系逐步完备,呈现特色化、系列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3)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学生的收益更直接、更丰厚。课程大致分为班级教育类、学科教育类和视野拓展与素养培养类。班级教育类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利于班集体的形成主要依托的是班会。学科教育类活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既有团队合作学习任务也有学生独立学习任务。
7、活动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小学初中分别幵展的“传承红色经典、缅怀革命先烈”走进白龙山烈士陵园、“孝亲敬老传中华美德”走进敬老院、“科技创造财富”走进科技大棚以及“走进禁毒中心”等多次社会实践活动。(二)农村城市教育联合体,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均衡发展一是共同体学校“捆绑抱团”发展。百尺河小学与密州路小学,百尺河初中与东鲁学校建立城乡教育联盟共同体,共同体之间以任务驱动为发力点,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交流协作中不断提高;教学互访、实践研修等教学研究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创新;二是名优师资“综合共享”。共同体组建后,名优师资不再是一所学校的资源,而是共同
8、体学校共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