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48736
大小:2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9
《课堂师生互动的异化、原因与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堂师生互动的异化、原因与策课堂师生互动是一种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师生间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师牛互动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以及受现行教学评价体系和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使得实际的课堂师生互动呈现出诸多的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互动主体不平等、互动机会不均等、互动方式单一化、互动内容理性化以及互动过程形式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改善课堂师生互动实效性的相关策略。师生互动是指师牛•间所发牛的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课堂师生互动则发生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情境之中,是教师与学生在此环境下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人
2、际交往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双向提升。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为强调积极课堂师生互动的构建。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然而,从当下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师生双方仍未形成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师生课堂互动,这实质上是一种被异化了的互动,缺乏真互动的内涵与韵味。一、课堂师生互动的异化(-)互动主体不平等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占据主体地位,
3、扮演着知识传授者、文化权威者和课堂统治者的角色,而学生基本上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扮演着知识接受者、文化欠缺者和被统治者的角色。教师与学生间不能平等地进行对话与交流,具体表现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提问,并且所提问题大多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不能自由发问,这严重阻碍其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这种主体不平等现象亦十分突出。例如,学生如未能按照教师思路或预想回答问题,则会随时面临被打断的危险。这种过于强调教师的至上权威与主体地位,势必会对学半学习的自主性造成束缚和压抑,降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
4、其产生厌学情绪。(-)互动机会不均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互动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而教师通常进行有倾向性的互动,这直接导致师生间的互动机会不均等。例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有的教师习惯于向学习成绩优异、言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发问,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及时拉回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一些教师会重点关注学习成绩偏差,课堂问题行为较多的同学,增加与这类学生间的互动频率。如此一来,那些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的学生自然成为课堂互动的局外人。由此可见,学纶的自身素质必然会影响教师互动对象的选择。与此同时,教室的物理
5、环境也会成为教师进行倾向性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有的教师喜欢提问座位靠前的学生,而后排座位的学生则自然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三)互动方式单一化学者吴康宁按照互动对象的不同,将师生互动划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三类。所谓师个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师半互动,它反映了教师与个体间的关系;师班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整个班级的师生互动,它反映了教师与集体间的关系;而师组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习小组的师生互动,它反映了教师与小组间的关系。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形来看,大部分教师均未能有效利用并组合这三种互动方式,使课堂师生互动方式呈现出单一
6、化态势,具体表现为:教师倾向于向学半个体和整个班级发问,而与小组间的互动较少。即使在为数不多的师组互动中,师生间的互动水平也有待提高。例如,在小组讨论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负责发起行为,而不参与其中,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个别教师在此过程中甚至会选择留在讲台,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师生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不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四)互动内容理性化理想的课堂互动应涉及师生双方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间的互动内容仅局限于教材和课程标准之内,始终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互动的首要目的
7、就是帮助学半牢记知识点、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尤为重视互动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智慧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在互动过程中未能触及师生双方的深层次情感,缺乏一定的情感互动。(五)互动过程形式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大部分问题均可从教材中寻找到答案,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之间有问有答,课堂教学开展得十分顺利,实质上这种低水平、低质量的互动,不仅不会对学牛的思维活动形成有效的刺激,而且还易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坏习惯,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还有的教师习惯性地使用“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具有暗示性的提问方式,这
8、种问题只会使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好”、“是”、“对”,不能给予学生以启发。种种现象表明,师半间缺乏高水平与实质性的互动,互动过程形式化。二、课堂师生互动异化的原因分析(-)对课堂师生互动的本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