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44478
大小:35.5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9
《超声引导下普通人工流产术临床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超声引导下普通人工流产术临床探究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普通人工流产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愿实施普通人工流产的妊娠妇女240例,随机分为超声组和传统组,即超声引导下行可视的人工流产术和传统的人工流产术,每组120例;观察记录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穿孔、不全流产例数及术后阴道流血量,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超声组的观察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于超声引导下行普通人工流产术,减少了手术的不良并发症,是安全可靠效果肯定的人工流产手段。关键词:
2、人工流产术;普通;超声人工流产术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补救避孕失败,孕者本人意愿终止妊娠及防止遗传病和畸形儿出生的手术[1]。据统计,我国每年超过1300万名妇女采用了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2]。超声引导下的人工流产术是采用B超仪器进行准确定位而进行的人工流产术。该方法可以准确的定位,有效避免了传统人工流产术的盲目性,可以预防吸宫不全、子宫穿孔及漏吸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回顾性分析自愿实施普通人工流产的妊娠妇女240例,主要探讨超声应用于普通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3、:选取2008年3月〜2010年7月在我院自愿实滋人工流产术并经确认妊娠的妇女240例,分为超声组和传统组,各120例,年龄17〜38岁,平均27岁,首次怀孕者179例,既往有剖宫产或人工流产术史者61例。1.2方法:于手术开始前再次经B超明确宫内妊娠情况,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超声探明子宫的形态、位置及孕囊着床位置等腔内情况后,引导手术器械进入宫腔。在全程超声引导下实施人工流产手术,完整刮吸孕囊,避免组织残留。注意器械在宫内的深度以免误穿误伤子宫及过度刮宫。术中监测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及有无人工流产反应综
4、合征。手术结束前经超声确认孕囊已被完整刮出并排除术中并发症。传统组行常规人工流产手术。术后,将清除出的胚胎绒毛送病理检查。观察记录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穿孔、不全流产例数及术后阴道流血量,结合临床资料作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采用t和x2检验。2结果超声组的观察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组,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流血持续时间结果见表1,子宫穿孔及不全流产例数见表2o两组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超声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阴道流血持续时间均显著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
5、)。两组的并发症比较,超声组的子宫穿孔及不全流产例数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表1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毕业论文组别例数手术持续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阴道流血持续时间(d)超声组1203.2±0.6毕业论文6.0±1.56.5+1.0传统组1205.0±l.1论文代写17±6.415±3.5t值毕业论文毕业论文15.741&3325.58P值论文代写<0.05<0.05<0.05表2两组的并发症比较(例)组别例数子宫穿孔不全流产超声组120毕业论文00传统组毕业
6、论文120毕业论文64x2值毕业论文6.1544.068论文代写P值毕业论文<0.05<0.053讨论在传统的人工流产术中,手术的成功与否及术后并发症的多少全凭术者的操作经验和手感,大大地增加了手术的不确定因素。在手术过程中,术者通常都是使用探针判断宫腔的大小及抵触子宫壁时的柔韧感判断黏膜层厚度,以决定刮宫深度;以刮宫壁时的粗糙感及吸引管紧贴宫壁的负压大小作为刮宫是否干净评价依据。这就要求术者有丰富的主刀经验和敏锐的手感,也增加了人工流产术的难度和不安全因素。特别是在遇到有高危因素(瘢痕子宫、畸形子宫
7、、子宫过曲、合并子宫肌瘤等)的人工流产术时,则易引起期术中大出血、子宫穿孔、过度刮宫、不全流产、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3]。据统计,全世界超过20万名妇女因为不适当的人工流产术而死亡,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据,所以改良传统的人工流产术具有重大临床意义[4]。超声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术者可清晰地观察到宫腔的大小、内膜的厚度、孕囊着床部位,准确指导各种器械在宫内的操作。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5]。本研究中,超声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阴道流血持续
8、时间以及子宫穿孔和不全流产例数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V0.05)。这就说明了超声引导下普通人工流产术的临床价值。在超声引导下行普通人工流产术,减少了术中术后的不良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及保障日后的生活质量,是安全可靠效果肯定的人工流产手段,值得在妇产科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及推广。4参考文献[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8.[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