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37684
大小:25.9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9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精美优秀教案冀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诗二首》精美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4.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用心感
2、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4.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重难点分析:1.体会诗的意境美。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3.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对比,把握
3、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望天门山)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简介作者。从写作的题材上体会这是两首写景的山水诗作。4.抓题目中的“望”字,引出成语或诗句加深对“望”字本义的理解。望:看,往远处看。由“望”字入手,引出成语加深对“望”本义的理解。如“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尘莫及、望眼欲穿、望而却步、望子成龙、望风而逃”等。这样一来对“望”理解更深入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两首诗,找一找诗人都望见了什么?从哪里能够看出诗人是
4、在远处望洞庭、望天门山,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5.汇报交流各自所发现的两首古诗中描写的不同景物。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学习《望洞庭》。过渡: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整体读,感知美。1.欣赏洞庭湖美景画面。2.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教师范读。3.自己练读。4.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
5、: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诗中的“
6、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5.再读原诗,深化美。第二课时导入:“我们一起感受了刘禹锡笔下洞庭湖的静美,那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这节课,我们
7、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一、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天门山的壮美。(—)“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
8、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理解句意。”(二)“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2.让学生试着自己理解句意,教师点拨。3.指导学生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