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37683
大小:32.5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19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名师教案冀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
2、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4.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
3、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4.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重难点分析: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
4、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初读对比,把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望天门山)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简介作者。从写作的题材上体会这是两首写景的山水诗作。4.抓题目中的“望”字,引出成语或诗句加深对“望”字本义的理解。望:看,往远处看。由“望”字入手,引出成语加深对“望”本义的理解。如“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尘莫及、望眼欲穿、望而却步、望子成龙、望风而逃”等。这样一来对“望”理解更深入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两首诗,找一找诗人
5、都望见了什么?从哪里能够看出诗人是在远处望洞庭、望天门山,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5.汇报交流各自所发现的两首古诗中描写的不同景物。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学习《望洞庭》。过渡: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开课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解课题,明作者,读诗句,作比较。形成合力,使学生把握共性,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整体读,感知美。1.欣赏洞庭湖美景画面。2.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教师范读。3.自己练读。4.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
6、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
7、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
8、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