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

ID:44096041

大小:6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8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_第1页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_第2页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_第3页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_第4页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作者:静安区教育学院左卫星高考历史上海卷由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四大题型组成,这四人题型既有分工乂互相配合,对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进行全面检测。一、成熟的选择题选择题在上海髙考历史卷中占40%,是各种题型中比重最大的一类。由于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选择题型已经十分成熟。在历史学科屮,选择题重点考查的是识记鉴别能力(即《考试手册》有关历史学科能力的第1类,内含两个方面:记忆重耍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及其发展过程;对历史及有关的材料在记忆水平上进行直接的判断,识别其真伪、对错或是非),其成熟主要表现是它在考查相对低层次能力的同时,己经发展到

2、可以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考试手册》所提到的第2、3、4类能力即领会解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能力在最近的高考试题中均有反映。具体而言,选择题在命题方而乂具备以下特征:1.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2004年第3题考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2003年第4题考查“从司马迁著《史记》'究犬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刘知几著《史通》阐发历史通识,形成系统理论,我国史学经历”约多少年,以及更早的考查地图中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国位置题,都是比较直白地考查基础知识再现的题目,其中后两题入选2005年考试手册的题型示例,说明这类题目的命题思路仍将是以后要坚持和发扬的。知

3、识再现是历史学科能力屮最基本的能力,虽然近年高考屮,最直接地考查“是什么”一类知识再现题日渐减少,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历史从此不再需要记忆,因为其他能力都建立在储备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2.考查知识的运用的能力。2004年第1题可以看作运用知识的典型,它要求运用所学原始社会历史知识对“儿乎没有野猪特征的红彩猪形陶器”这一考古发现作出分析,看其能否“说明……”、“反映……”、“证实……”、“显示……”。首先从史学常识可以判断一件出土文物不可能“证实”什么,因为孤证不立,其次它不足以“说明”吴越文化起源于畜牧,虽然它可以显示什么,但选项屮“青浦先民只用红色”一个“只”字作了否定回答。此外,本

4、题也考查了史学方法。3.考查知识的重构或迁移能力。我们都知道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被汉武帝采纳,但2004年第4题,不直接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个字,而借用《汉书•董仲舒传》所载董仲舒对策原文,对以上主张进行知识重构。如果同学能明白这种重构,并将所学的结论迁移过來,此题就不难选择“迎合了汉武帝意愿”这一正确选项。2004年第17题也是将萨拉热窝事件予以重构的另一突出范例。4.考査史学基本方法运用能力。2004年第2题,是典型的史学方法考查题。“端午节是屮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结论,论从史出,史由证来,那么是什么能对以上结论提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5、“政府的声明”和“学者的解释”都不是证据,因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投江自杀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与“古籍的记载”相比(只能在逝世前完成的)“屈原的作品”明显不是最有力的证据。针对以上特点,在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前提下,应对时还需要注意:1.认真审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如2004年第16题,题干为“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文献,而选项分别为代表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太平天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文献,当审清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时间断限后,不大可能去选择分别属于19世纪50-60年代的太平天国、19世纪80年代的维新运动和20世纪第二个十年屮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文献。又如20

6、04年第20题,如果审清题干中的“向美国人表明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即使看不清图片也不会去选择与中美关系没有必然联系的“一国两制”、“三个世界”和“四项原则”三个选项中的任何一项。1.领会材料精神,结合选项作答。情景类选择题往往由材料构成题干,要求运用历史学科技能得出正确结论,很多选项木身的表述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不符或不能由题干材料推导而岀,因此做答时必须将题干与选项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将适当选项选出來。如2004年第13题,题干引用凯恩斯所言“徳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所强调的是什么?非正确选项单从表述上看都没有错,但都与凯恩斯的意图不合,只有“工业

7、化是徳国统一的物质基础”一项符合其意图。2004年第21题题干引用汪道涵先生《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中一段话,要求学生弄清这段话表明了什么,命题方法与上例第13题如出一辙,答题方法也完全一样。此外,此题选项“(对)蒋介石亲美政策的肯定”这样的意思也是绝对不可能在唁电这样的文献屮出现的。2004年第24题更为明显,李鸿章的一席话,丝毫没有触及洋务派,而此题,能排除“洋务派的失误”就可以找到正确选项。2.注意重点提示,揣摩提示意图。近年来各种题型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