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78例宫腔内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患者宫腔内的声像图表现及其血流变化情况,并与其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子宫内膜增生16例、检出率为93.7%,子宫内膜炎14例、检出率为85.7%,子宫内膜息肉13例、检出率为92.3%,子宫内膜癌22例、检出率为90.9%,蜕膜组织3例、检出率为100.0%
2、,黏膜下子宫肌瘤10例、检出率为90.0%。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妇科宫腔内病变诊断的检出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关键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宫腔内病变;诊断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58-01宫腔内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是导致女性月经不调、子宫异常及不规律出血的主要原因[1]。经阴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使用较高频率探头,能够获得清晰的、高分辨的二维图像,加之探头与靶器官的距离较近,能有效避开肠气、腹壁瘢痕及其他因索的影响,同时又可以观察到盆腔内不同气管血液流
3、动的变化情况,因此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楚有效地观察子宫内的情况[2]。本研究为了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我院收治的78例宫腔内病变患者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一一201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宫腔内病变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41.3±4・7)岁,平均病程(7.1±1.2)年。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经期延长、绝经后出血、阴道不规律出血、腹胀、腹痛、发热等。1.2方法采用GEL0GIQ
4、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o检查具体方法为:检查前需对所有患者进行膀胱排空,检查取膀胱石位经阴道进行扫描,首先进行常规的横切及纵切的扫描,并观察患者子宫的大小及具体位置,测量子宫内膜厚度,然后观察子宫腔的具体大小、形态、部位、相关血流情况与声像图特点等指标。再利用宫腔镜技术对患者了宫内膜等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2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了宫内膜增工16例、检出率为93.7%,了宫内膜炎14例、检出率为85.7%,T宫内膜息肉13例、检出率为92.3%,子宫内膜癌22例、检出率为9
5、0.9%,蜕膜组织3例、检出率为100.0%,黏膜下子宫肌瘤10例、检出率为90.0%,见表1。3讨论宫腔内病变作为妇科的常见病,是引起女性月经不调及子宫异常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宫腔镜与宫腔造影诊断宫腔内疾病的符合率较高,但是检查具有创伤性且费用较高,并不作为宫腔内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经腹腔的超声检查由于肠气、脂肪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较小的宫腔病灶不易查出[3]。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探头频率较高,且其紧贴了宫壁与阴道穹窿,扫描图像在声场附近,扫查的视角较大,图像清晰度也较高,对于较小的子宫腔内病变更容
6、易检出,同时检查较方便快捷,无需患者憋尿,减少了检查的吋间,已经成为临床上检查了宫腔内病变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4-5]。为了研究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选择2011年9月一一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宫腔内病变患者进行经阴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子宫内膜增生16例、检出率为93.7%,T宫内膜炎14例、检出率为85.7%,子宫内膜息肉13例、检出率为92.3%,子宫内膜癌22例、检出率为90.9%,蜕膜组织
7、3例、检出率为100.0%,黏膜下子宫肌瘤10例、检出率为90.0%o然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仍有漏诊误诊的情况发生,分析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5]:超声图像不够典型,如有的内膜息肉呈现低回声,易与黏膜下肌瘤混淆;合并其他疾病的影响,导致病变体积不规则增大,图像分辨力下降,使宫腔内病变不容易显示;检查条件的影响,如肠腔内积液积气、内容物过多等;宫内节育器的影响,容易导致环声像阻挡使显示欠佳;检查吋间的影响,不同月经时期检查子宫内膜的声图像表现不…致;检查设备的影响,设备的彩色取样框大小及血流显像量程对检
8、查结果有一定的影响。综上所述,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妇科宫腔内病变,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准确性,能较为方便的观察患者宫腔内的血流变化情况,进而判断疗效,同吋操作简单、快捷,也可以追踪观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因此,该方法仍是目前诊断妇科宫腔内病变的首选方法。参考文献[1]王玉珍,王芳,王玲君•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35-3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