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70585
大小:45.3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及疗效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及疗效关[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1月在本院门诊接受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8例,根据患病时间长短分为对照组(病程>7d)和观察组(病程W7d)各44例。结果对照组痊愈率为63.64%,观察组痊愈率为79.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针灸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恢复率和缩短病程,而且可以显著提髙治愈率,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疗效[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文
2、章编号]1674-4721(2012)07(c)-0157-0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常为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大多为单侧发病,症状可于1〜2d内达到高峰[1]。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喝斜”、“吊斜风”、“口僻”、“歪嘴风”等。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常用方法,且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佳。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期间在本院门诊接受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8例,其中,男43例,女45例,年龄2〜71岁,平均(35.3±2.8)岁,病程2〜90d。所有患者均符合上海科技出版
3、社1994年出版的《实用神经病学》中关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根据患病时间长短分为对照组(病程>7d)和观察组(病程W7d)各4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常用穴位有风池、翳风、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额醪、巨謬、下关、太阳、合谷等。眼睑不能闭合而露睛者,加攒竹或鱼腰穴;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穴;流泪者,加迎香透四白穴;人中沟喝斜加水沟穴;硕唇沟喝斜者,加承浆穴;味觉消失、舌麻者,加风寒证者,加风池、风府、外关穴;风热证者,加大椎、池穴;恢复期者,加足三里穴
4、。操作方法:肢体远端的脸穴行针刺泻法且手法宜重,面部脸穴宜用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多以浅刺、透刺法为主,如颊车透地仓,阳白向下透鱼腰或向上透头临泣,攒竹向下透睛明或向外透鱼腰,丝竹空透太阳,四白透迎香,颜髏透地仓,巨髏透承泣等。1.3疗效评价标准疗效标准划分为以下4个等级,(1)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且面肌功能恢复正常;(2)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但仍存在面肌异常现象;(3)好转:笑时病侧嘴角稍有下垂或眼睑闭合较慢;(4)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⑵。1.4统计学方法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o
5、见表1。3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是指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3]。其临床表现以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本病属中医学“面瘫”范畴。中医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喝疇。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陽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针灸治疗周
6、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提高恢复率和缩短病程的作用。本研究中所用针刺方法特点是进针点少,一针多穴,扩大刺激量,可疏通阳明、少阳经脉,提高面部神经的兴奋性,增加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营养代谢,加速恢复面部肌肉、神经的功能。但应注意,对急性期患者针刺手法一般均用较轻刺激,以轻缓为宜,初期1日治疗1次,后期可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每次选用4〜6穴,留针30min。不可追求速效和超限地刺激或应用电针,否则会影响面瘫的恢复。在恢复期可以增加针刺的强度,中等刺激,可通以脉冲电流,留针30min,隔日1次[4]。后遗症期在针刺的同时,多用灸法,耐心治疗,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邪在浅表,故治疗较为容
7、易。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一般说病程在3个月内的患者,只要治疗及时、适当,有90%〜95%可以治愈,平均疗程约1个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处方多用局部穴位配合远部穴位组成。在病变最初1周内,应重视远部选穴;病变1周后,以瘫痪侧穴位为主。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单取健侧穴,不针患侧,并适当选用调补全身功能的穴位[5]。针刺手法以透刺、浅刺、轻刺为主,有利于瘫痪神经的恢复。在透刺时应注意选用细针,以轻柔的手法操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