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53032
大小:39.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8
《历史课堂提问设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历史课堂提问设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杜毅课堂提问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教学技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屮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形成、学科能力的提高帮助极大,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总结了提问的基本功能,这些功能多达十几种。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或论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同化和反省信息提供机会;为学生学习不同的观点提供机会等等。由此可见合理、科学、高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
2、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使学生突破“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学习瓶颈,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境界的提升,最终使学生顺利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掌握重点。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这里朱熹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耍性,而启疑、解疑的过程就是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实现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科能力及综合能力提高改变、改变依靠分数评价学生的评价体
3、系向对学生综合评价、动态评价的转变的关键,课件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加上我们的教学工作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H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堂中提问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严重影响了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效果和地位,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设。误区Z-:课堂提问重数轻质在我观摩的《伟人的开端》一节课教学中,上课教师共设计课堂提问23个。从课堂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不好,表现是:提问频率高,效果打折扣。误区之二:问题设置重视知识再现,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提问重视固有知识的巩固检查无
4、可厚非,但是知识再现型提问过多只不过是将“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而已。最终的效果是老师问的累,学生答的苦,课堂效率低,质量没保证。误区之三:对课堂提问中反馈缺乏针对性。在课堂提问评价时,对于学生答对的教师评价一般是“很好!”、“不错!”;对于学生没答对教师一般评价是“不对!”、“不正确”、“你离题了”等等,至于对在何处、错在哪里学生不清楚。这样的反馈方式,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误区四:问题设置缺乏层次,区分度不好。有的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学习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有的问题设置太高,应者寥寥
5、,教师只能自问自答;有的问题设置中形式单调,学生参与度不高;有的问题设置梯度把握不到位,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误区五:问题设置的形式单一。在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传统模式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情景设置不理想,直来直去,拓展性的课堂提问较少。那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提问设置,如何改变目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中的误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提问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课堂提问设置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现在的学生没有提问的冲动,没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问题意识的现象越來越普遍。
6、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是教师在课堂提问设置中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没有坚持这种理念一是因为教师在问题设置中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所以问题设置简单、情景单调、设问间梯度不够。二是因为教师高估学生能力,问题设置一味拔高,使学生无从下手,老师只能自问自答了。在课堂提问中坚持以生为本具体做法是首先要承认学生是一个正在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认知还是存在自身的缺陷,因此问题设置中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不能拔高、不能低估。具体做法是在问题设置前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现在的历史学习程度、学生对于所设置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历史知
7、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等。只有这样所设置的历史问题才不会处于尴尬的地位,也才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2课堂提问设置应坚持适度原则。所谓的适度主要包括三个方血,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问题设置的数量多少、问题提出的时机。在前述文字中,我们所观摩的一节课设置的问题共计23个,老师忙于提问解决问题,学生疲于回答问题,一节课看似热烈、师生双边活动好,但是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问题设置难易程度搭配不合理,前面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过度直接发问五四精神。二是问题设置数量过多,学生和老师都疲于解决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三是
8、有些问题设置的提问时间把握不好。针对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仔细研讨,后来将这节课的问题变为11个问题,对于开头部分的提问大量压缩,增加五四运动过程到五U!运动意义及五四精神过度衔接等。经过这样处理后师生教学学习过程清晰、学生的思考的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