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48329
大小:380.1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0-18
《后进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之策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後進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之策略分析--以台灣IC產業發展經驗爲例劉常勇屮山大學企管系教授壹、高科技與21世紀國家競爭力近年來美國各界正在熱烈討論,為什麼持續五年的高度經濟成長,业沒有伴隨通貨膨脹的出現,失業率也仍在下跌,股市還在繼續創新高,這種現彖與傳統經濟理論完全背離,讓手握利率調整權的聯邦準備理事會都不知所措。於是經濟學界提出一套「新經濟J(NewEconomy)理論,用以解釋當前「常態榮景」的現象。新經濟理論解釋,維持高經濟成艮不墜的原因,來自於高科技產業投資增長的動力,由於製程與產品的大幅創新,導致價格下降,擴大消費甜求,並進一步刺激企業研發的投入;如此產生的正面循環,
2、使得傳統經濟學認為邊際報酬遞減的現象己不再適川。新經濟理論認為,這一波高科技產業成長的動力並非來自資金或勞力,主要還是知識創新與企菜家精神的結合。而由知識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結合推動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也是下一世紀國家競爭力的主要來源。科技力量與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將使得先進國家在下一世紀繼續保持高度的生產力,並拉大與後進國家的發展差距,這對於後進地區爭取公平分享全球資源機會是不利的。做為全球最大發展屮阈家的中阈大陸尤具需耍格外重視知識運川與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策略,因為它不但影轡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與國際競爭力,也將決定中國能否在下一世紀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由於高科技產業面對的是全球競爭的
3、局面,後進地區在知識積累、資金規模、週邊配套都相對薄弱的情況下,除非有一套能整合全國力最,結合國際資源,並順應市場趨勢潮流的科技產業發展策略,否則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展出-•個具有阈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本文將由台灣集成電路(簡稱IC)產業發展的經驗,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並歸納出一套後進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策略模式。由於IC是一個全球競爭的高科技粛業,不但需要人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大規模資金投入、良好的投資環境、完整的上下游週邊配套,而且還需要有國際一流的研究發展水平、生產製造能力、市場營銷與顧客服務網絡,如此才能在全球市場中擁有一席之地。而屬於高科技後進地區的台灣,如何能夠從
4、無到有,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一個具經濟規模與阈際競爭力的IC產業,確實有值得發展屮阈家重視學習的經驗過程。而做為屮國一省台灣的高科技發展經驗,相信對於其他省份發展高科技產業也會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貳、台灣IC產業發展過程依據台灣經建會所做的預測規畫,到公元2005年IC產業產值將高達一萬一千七百五十億台幣,佔製造業總產值的10.3%。台灣IC技術引進肇始於七十年代中期,山經濟部委託美國RCA公司協助建立第一個IC示範工廠,開展以後二十年的發展,在九十年代成為全球第四人IC生译•地區,並被視為下一世紀帶動台濟經濟成長的火車頭T業。自60年代外資投資設立封裝廠開始,台灣IC產業發展
5、歷程可分為1966至1973年的萌芽期、1974至1979年的引進期、1980至1995年的成長期、並在1996年以後進入產業的擴張期。經歷近三十年的發展,目前台灣在1C品鬪材料、光罩製作、電路設計、製造、封裝、及測試等相關領域,已逐漸建立口主Z技術能力,並拉近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如圖一。(1966-1973)台灣IC產業的萌芽期1966年美商通用儀器在高雄設立高雄電子公司,從事於電晶體的封裝,首先在台灣引進IC的封裝技術。後來陸續多家外商設廠,包括德州儀器、飛利浦建元電了公司等,也相繼引進IC封裝、測試及品管技術,為台灣IC建業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這段期間內,台灣IC產
6、業主要是山IC封裝廠商所組成,而在學校方而也只有交通大學的IC實驗宗可製作ICO而交通大學自從1964年建立IC實驗室Z後,就將IC課程列為教學重點,對於台灣IC技術人才之養成有重要貢獻。目前台灣IC臺業重要的領導研發人才,大多是出白於交人所培養,這是台灣1C產業能順利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1974-1979)台灣IC產業的技術引進期1974年峙,世界IC產業的發展正方興未艾,對於其它相關產業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強,但台濟在當時並未形成所謂的IC製造臺業。因此,政府為使台灣電子工業能夠持續朝向技術密集方向升級發展,在經詳細評估與規畫之後,在1974年時,於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中
7、心,從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引進7微米IC製程技術,設置IC示範丄廠,積極引進製造技術並移轉民間。(1980---1995)台灣IC產業的成長期工研院電子所在掌握RCA移轉之製程技術並推出產品獲得市場接受之後,為使1C製程技術持續能以產品推出,並驗証製程能力,故於1979年將人員、技術、設備移轉,衍生成立聯華電了公司。而後再接績進行電了工菜第二期發展計畫(1979—1983),超人型積鵠電路(VLSI)計畫(1983-1988),以及次微米計畫(1990-1994),從而逐漸奠定台灣IC技術發展Z根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