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心理治疗作者丛中

主体心理治疗作者丛中

ID:44040046

大小:42.5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18

主体心理治疗作者丛中_第1页
主体心理治疗作者丛中_第2页
主体心理治疗作者丛中_第3页
主体心理治疗作者丛中_第4页
主体心理治疗作者丛中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体心理治疗作者丛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主体心理治疗-作者:丛中单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转自《上海精神医学》2009年,第21卷,增刊,P459-463)“别人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把你当客体),只有我关心你飞得累不累(把你当主休)。”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一句历史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他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文艺复兴吋代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口我”;现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认识自我乃是哲淫探索的最高目标”。心理学,在研究感知、记忆、思维等取得丰厚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

2、强烈关注“人是什么”、“人,如何认识自己”。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克莱因的客体关系学说,都在向我们昭示:“认识门我乃是心理学探索的最高FI标”。一、“主体”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想:“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我去做这么多事情?”、“我这样受苦受累地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谁?我又是谁?”笛卡儿也曾经捉出“我思故我在”,试图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确定自我的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人们试图感受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内心会产生一种“一切尽在把握之中”的主体感受

3、,以对抗自我内心的幻灭感、恐惧感、非口主感。“主体(subject)”与“客体(object)",是一对儿概念。“主体”是行为活动的拥有者、发出者。“客体”是行为活动的对象。主体与客体就是表示活动者和活动对象之间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两者相对比而存在,并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二者统一起来。比如:“我吃饭”。“我”是主体,“饭”是客体,两者通过“吃”这样一个行为而联系起来。在整个物质世界里,本没有什么“主体”与“客体”,只有物质,一切都是物质。人,作为一种生物,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属于物质的存在和运动。但是在人的心理内

4、部,则有了“主体”与“客体”之分: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是坐标系的原点,自我中心地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时,放眼望去,我和你,我与坏境,两者相对比而存在(对外部世界的视觉感知体验),我感到“以我为主”,我能感受到我自己的愿槊、心情和想法,我能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我是“主体”,他人及环境就成了“客体”。主体与客体,可以随时间和具体的场景的不同而相互转换。比如,为了让自己(主体)过上好日了,就要委屈口己(作为客体)去努力工作,去挣钱,挣钱的过程屮,就会动用自己(主体)的脑力和体力;而挣了钱Z后,再去给自己(主体)买好

5、吃的,或者去旅游,享受生活。其实,个体,同时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这两种成份,只是在某个场景中,其屮的一个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而已。从心理内部來说,个体自身存在着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主-客体关系”。在某种特殊心理状态下,人会忘乎所以,忘记了口己的存在,让主体自我与客体在心理上瞬间融合。比如,“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O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主体”,把别人或其它事物当作“客休”。当说自己是“主体”的时候,一定同时伴随着一个他人“客体”的对比存在;当我说“我是主体”的时候,你心里也会

6、想着你是“主体”,你也可以说“我是主体!”在人际关系中,两个主体之间的人际互动,叫做“主体间性”。二、个体(self)概念的丿亦史变迁:以个体为“主体”/“客体”?在哲学中,主体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导者,整个人类可以是主体,每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人,无论是“我”、“你”、“他”,也可以被看作“主体”。在法学屮,主体是法律权利及法律义务的拥有者。在心理学屮,不同的学派,其主体的概念与含义也有所不同。(-)精神分析学的理论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是有欲望的主体、潜意识的主体。潜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最根本

7、、最内在的主导者,是一切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因和依据。潜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即“力比多”,作为心理的能量,源于肉体,出现在潜意识屮,它像是一部发动机,推动着整个人像汽车一样在人际环境屮行驶。人的意识或者理智,只是在为潜意识服务,帮助实现潜意识的欲望、释放潜意识的心理能量。应该说,弗洛伊德是非常重视个体的内在主体性的。2、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客体表象”,把个体当作是“客体”來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该理论认为,在每个人的心屮,保存着对他人的记忆表彖,这些记忆表象在内心经常被唤醒或激活,影响一个人的外部行为,这些存在于个体

8、内心的、对他人的记忆表象就叫做"客体表象(objectrepresentation),而人对自身(self),也会形成表象,叫做"自体表象(selfrepresentation)v,把自己与他人的外在关系内化于心中所形成的关系表象,叫做“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客体关系理论,不强调生物本能的心理动力作用,而是强调了外部环境、特别是幼年的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