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

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

ID:44039124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_第1页
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_第2页
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_第3页
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_第4页
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痛为腌”是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取穴原则,其正确性和重要性不容置疑,但因经筋病病因病机多样,涉及脏腑经脉不同,症状表现有异,若拘泥于此,也未免过于局限。在此,试从三方面加以探讨。一、以痛为喻治疗经筋病最重要的方法《灵枢•经筋》篇在论述经筋病的治疗时,多次指出其取穴原则为“以痛为喻”,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历代医家基木相同,即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之处为喻,不必拘于经穴所限。如《类经》曰:“以痛为喻,即其痛处是也。”《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以痛为脸者,随其痛处而即为其所取Z俞穴也。”张隐庵注云:“以痛为月俞者,随其痛处而即为所取之月俞穴也。”马蔚有谓:“其所取Z胸穴,即痛处是也,素

2、云天应穴者。”杨上善的《黄涪内经太素》更是说明了以痛为月俞的原由:“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以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冇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來,然邪入勝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脸。”经筋不运行气血,所需Z气血营养由经脉、络脉所渗灌,因此经筋病的一个重要病机特点是邪结丁•筋,筋伤络阻,气血壅滞,不得输布,不通则痛。疼痛是经筋病的主要症状,故以痛处为月俞,疏通瘀滞最直接,取穴简便效优。因此可以说,对于各种病因导致的局部气血壅滞,经筋之气不畅,“不通则痛”所致的经筋局部痛症,取痛处为喻是必要的,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这种取穴方法

3、,收效快,疗效好。因此“以痛为月俞”始终是治疗经筋病的最主要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二、以痛为喻局限性和引伸义同一种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可冇不同,经筋病也是如此。虽同为气血壅滞经筋,或许不表现为痛而见其他症状,此外,经筋病的另一个病机特点是经脉瘀滞或气血虚弱所致经脉气血不足,局部经筋不得荣养,导致疼痛或其他多种不同的症状表现。也就是说,经筋病症除痛症外,尚冇其他诸多表现,如筋肉的牵扯、拘挛、转筋、强直和筋肉的松弛、口僻、肢体的瘫痪麻痹、痿弱不用及关节活动不利等。对此,也应该取局部为月俞穴,若无痛症就不取局部穴,则过于局限地理解了其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儿方面加以分析:1・《灵枢•卫

4、气失常》篇'PH:“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释意为:病在筋者,不必分阴阳左右,但随其发病所在部位治疗即可。并未指出是筋病为痛,以痛为脸,反而明确指出“筋病”耍“候病所在”,即以病症局部为月俞,取局部穴、阿是穴。此段文意与《灵枢•经筋》篇中所述字面意思不同。2.《灵枢•经筋》篇中每条经筋病症举例中,除痛症外,还包扌舌其它局部症状,如足太阳之筋病症“脊反折”,足阳明之筋“卒口僻”,足厥阴之筋“阴器不用”等,以及一些内脏病症,也非单指局部疼痛一症。所言“某痹”,所言“以痛为脸”是因为疼痛为经筋病的一种主要病症,举其一而明示其它,以求逻辑上的完整性,因此,“以痛为月俞

5、”的深层含义就是指经筋病症以局部症状为主,取穴主取局部。3.分析《太素》所注:“邪入胰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为“病”非“痛”,为“病居”非“痛居”,也说明经筋病症非但出现痛症,也有其它症状。而且,其“痛处”泛指病邪入侵某部经筋后出现病症,包括疼痛所在的部位。通过以上分析,将“以痛为丿揄”含义进一步引伸,所谓痛处不仅仅指疼痛之处,而是泛指疾病病变所在之处。三、以痛为月俞具有片面性治疗经筋病应调治整体十二经筋总括全身之筋而隶属于十二经脉,经筋与经脉,在名称命名,在机体的阴阳分布定位、循行起止及所经过的部位基本一致。“筋与脉并为系”(狭枢•大惑》),说明十二经

6、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落于筋肉关节的休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脉所运行气血的温煦濡养以及经气的调节,各经筋与同名经脉关系密切,全身经筋又均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跷脉有密切关系。此外,经筋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脏腑所化生气血的濡养,尤其与肝、脾、胃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结合临床实践分析,经筋病症繁多,非疼痛一症,也包括一些疑难杂症,若“以痛为腌”单治局部未免过于片面,而必须从调治整体入手,兼治肝、脾、胃,兼调相关经脉,配合有关经穴进行治疗,即“以痛为丿揄”治经筋之局部,配取经穴“以脉引经气”,以求著效。究其机理在于,“十二经脉主于血气,内营五脏六腑,

7、外营头身四肢”(《黄帝内经太素》),因此有许多经穴能治疗经筋的病症,正如杨上善明示:“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配穴时可从以下四方面考虑:1•取同名经脉喻穴十二经筋依十二经脉而分布,十二经脉镶嵌在十二经筋之中,经脉之气血直接濡养同名的伴随经筋,因此对很多经筋病,除取局部穴为主外,配用同名经脉月俞穴,往往能明显提高疗效。如肩周炎除取肩周穴外,常配合谷、养老、外关等;面瘫患者除面部腌穴外,乂常配合谷、足三里等。2.取擅治筋病的喻穴阳陵泉为筋会,能舒筋利节,缓急止痛。太冲为足厥阴经脸穴,又为肝之原穴,能舒筋缓急,养血柔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