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

ID:44018595

大小:3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_第1页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_第2页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_第3页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_第4页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大学毕业论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姓名:2014年6月25日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作者:娄志刚谭占国彭风云桂志勇【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trigeminalneuralgia,ITN)是头面部疼9甫的常见原因。目前尚无药物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能够长期缓解疼痛,保留面部感觉。我院门200507〜200703采用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取得满意疗

2、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平均52岁,病程2〜18年,平均6.2年。疼痛分布区域:V2支痛3例,V3支痛2例,V1+V2支痛9例,V2+V3支痛16例,V1+V2+V3支痛2例;术前均口服卡马西平药物治疗,15例行封闭治疗均无效。5例行针灸治疗,3例行肉毒素治疗后复发。均行常规头部CT加幕卜•薄层扫描,未见异常,术中发现脑膜瘤1例,胆脂瘤1例。术中行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监测,表现为tlt2IPLD或t2t3IPLD延长,表明三叉神经痛病变位于

3、三叉神经根桥脑进入区,可作为评价手术效果方法之1.2手术方法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侧向上卧位,取乳突后横切口长3〜4cm,骨窗直径2.5〜3cm,骨窗上缘暴器到横窦与乙状窦夹角,前缘到乙状窦后缘,切开硬膜后,手术显微镜下缓慢排放脑脊液,使用脑压板逐步牵开、深入,暴露岩静脉,探查三叉神经根部进脑干区(REZ),仔细识别压迫责任血管,确定是否处理岩静脉,剪开覆盖在神经根部和脑桥背外侧表而的蛛网膜,釆用锐性剥离方法将责任血管充分游离后,将其推移开使REZ充分减压,用Teflon棉片垫入血管与神经间,止血后严密缝合硬膜,置钛板补

4、片,常规关颅。2结果术中发现小脑上动脉压迫22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小脑上动脉合并小脑前下动脉1例,椎动脉压迫2例,静脉压迫1例,蛛网膜粘连增厚2例,肿瘤压迫2例,1例为胆脂瘤,1例为脑膜瘤,均行肿瘤切除加感觉跟部分切断术,2例椎动脉压迫均行悬吊术,其中1例行感觉跟部分切断术。并发症有轻度而瘫2例,听力障碍1例,而部麻木1例,伤口感染迁延不愈1例,脑脊液鼻漏1例,上述并发症经及时对症处理后,出院时均能好转或痊愈。无死亡病例,延迟治愈1例,口服药物半年后治愈。3讨论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为21.8/10万,占神经系统

5、疾病0.7/100[1],发病时为在三叉神经分布区面部反复,害IJ样、闪电样、火烧样、针刺样疼痛,病人痛苦不堪,长期以来对木病治疗难以奏效,1934年Dandy首次提出ITN是由于该神经受压及小脑上动脉使其在进入桥脑处扭曲变形所致。Jannetta从60年代以来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他认为ITN是由于三叉神经在根进、出部(rootentryorexitzoneREZ)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该区被认为是中枢和周围髓鞘的交接区,无雪旺氏细胞包裹,对搏动性和跨过性压迫特别敏感,易产生微血管压迫。由于大脑随年龄的增长而下移使血管

6、与三叉神经的REZ区接触,产牛了微血管的压迫,动脉硕化性动脉延长乂可加重压迫的程度。依此理论,他最先开展了微血管减压术,将压迫神经的血管从REZ区移开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后疼痛可得到缓解。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促进了人们对ITN的血管压迫病因学说的认识。阳性率达到84/100,本组由于受条件限制,7例行MRA,4例发现异常血管压迫,有很高的阳性率。Broggi,G报道对250例ITN患者实施手术时发现均有血管压迫神经的现象[2]。大量的临床病例报道显示三叉神经的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实较好,复发后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仍然有

7、效。本于术的近期有效率多数作者报告为90%〜95%,随访1〜2年,复发率10%〜20%,多数在1年内复发[3]。木组病人术后2〜3年无1例复发。我们术屮发现小脑上动脉(SCA)压迫22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3例,小脑上动脉合并小脑前下动脉1例,椎动脉压迫2例,静脉压迫1例。我们的临床治疗体会:(1)手术操作注意事项:①术询体位摆放很重要,对三叉神经痛必须用侧卧位(Park—bench位),头稍屈并向健侧转10。左右,这样便于观察整个CPA区及天幕。②正确判断责任血管,要在打开蛛网膜前就应注意局部血管走形情况,防止误判

8、,责任血管处理后神经走行自然,处于一种“飘浮”状态;部分病人在三叉神经受压部位有血管的压痕,静脉压的压痕常较动脉压迫轻,但可看到神经上冇无血管区,宛如一道“车辙",不要遗漏异常血管。③减压材料要放在血管和脑干之间,而不是血管和REZ区之间,亦不可与之接触以防局部发主粘连而致术后复发且垫棉不宜过大。置入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