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标识》课程教学设计

《城市标识》课程教学设计

ID:43997164

大小:61.2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7

《城市标识》课程教学设计_第1页
《城市标识》课程教学设计_第2页
《城市标识》课程教学设计_第3页
《城市标识》课程教学设计_第4页
《城市标识》课程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标识》课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珍惜〃《城市的标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语并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学写批注、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发现。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引导学生思索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教学重难点:体会城市的〃同〃与树的〃异〃,弄懂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教学用具:希沃白板5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引入1、说到”城市”,你想到什么?(反馈,欣赏城市的繁华)板书城市。2、出示不同城市的logo,猜一猜,并说说理由。

2、(板书:标识)3、理解”标识”的意思。4、我们生活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你觉得什么是桂林的标识?你还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标识”?5、作者认为城市的标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二.学习生字词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字词:1=1①课文会认字词②课文会写字词③树木名称④描写城市雷同的四字词⑤树木特点的四字词⑥积累的四字词⑦容易写错的字"褐、熙",多音字"识、爪"3、引导学生学会给词语分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成几部分?①(1~6)写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②(7〜16)写树才

3、是城市的真正标识。®(17)唤起人们对树、对自然界的爱护。2、指名反馈,相机引导。!1!体会城市的"同"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①城市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四字词概括。②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城市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高楼大厦商场超市~»似曾相识生活必需品4、3、站在似曾相识的街头,迷路的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茫然无措,理解词语。品读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的路。"(引导学生体会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再感情朗读。)5、小结:一个个似曾相识、大同小异的城市,带给我们的是茫然无措,那么,到底

4、什么才是一个城市的标识呢?五、探究树木的"异"1、默读思考:城市的标识到底是什么?找出点明主题的句子。2、反馈:"树"3、写法提炼。既然城市的标示是树,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城市的雷同呢?(引导学生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手法的作用等方面来说。)4、当作者迷失在城市里的时候,她蓦然发现了什么?□□出示句子:"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地袭①这是一棵什么树?有什么特点?②指名朗读。③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这棵树?

5、④如果你站在这棵树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5、给香樟树建立一个小档案。学名:地标:特征:6、小结:这样一棵具有王者风度的树,留给了我们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回忆,这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在其他城市还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树,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去寻找吧!7、默读10-13自然段,完成表格。城市树木树木的特点南京或上海法国梧桐宽大茂密,具有浪漫气质福州或广州榕树一座绿色的小岛、完整的森林海口椰树婀娜苗条长春油松挺拔苍劲新礦喀什圆冠榆玲珑精致北京国槐秀气而坚韧&你喜欢哪个城市的树,为什么?9、指名朗读描写树木特点的句子。六、小结1、引用朱德庸《在一个时代里

6、缓慢行走》的一段话,体会城市的日益趋同。2、小结:每一棵树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不可被置换的印记/甚至有天树会成为_个城市的灵魂,所以作者才如此的喜爰树,才认定树是城市的〃标识〃。七.板书城市的标识城市似曾相识印记标识灵魂同一异反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