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70823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7
《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CT表现及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CT表现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脑外间隙增宽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外伤、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惊厥,行头颅CT检查无阳性发现的57例8天〜2岁婴幼儿的资料。结果:CT表现为双侧额颖顶部脑外间隙对称性、不同程度的增宽,后枕部脑外间隙不增宽。结论:2岁以下的婴幼儿存在较明显的脑外间隙属正常现象,不应误认为病理改变。关键词脑外间隙增宽婴幼儿螺旋CT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99为加深对婴幼儿脑外间隙正常演变的认识,以便于鉴别正常
2、表现与病理改变,收集我院经CT检查符合脑外间隙增宽婴幼儿57例资料,结合文献对其CT资料、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与方法选择因外伤、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惊厥行颅脑CT检查而无阳性发现的婴幼儿57例,其中外伤25例,发热惊厥32例;男33例,女24例;8天〜17例,1个月〜6个月21例,6个月〜1岁17例,1〜2岁12例。检查方法:采用GE螺旋CT机,采用10%水合氯醛口服或保留灌肠镇静后仰卧位扫描,以听眶线为基线,扫描范围:从颅底到颅顶常规轴位扫描。扫描条件:120kV,50〜70mA,矩阵512
3、X512,窗宽90HU,窗位35HU。结果CT表现:全部病例均显示双侧额颖顶部脑外间隙对称性、不同程度的增宽,呈"窄条状"脑脊液样低密度影,脑回无明显受压改变,相应部位的脑沟增深增宽,部分伴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轻度扩大;后枕部脑外间隙无增宽。其中脑外间隙的对称性增宽是重要的表现。采用脑外间隙增宽判断标准[1,2]:0〜1个月额前间隙>3.5mm,颖前间隙>6.Omm,纵裂宽度>4.5mm,外侧裂宽度>8mm;2〜6个月额前间隙>6.0mm,颖前间隙>9.0mm,纵裂宽度>6.0mm,外侧裂宽度>6.7mm;7个月〜
4、1岁额前间隙>5.5mm,颖前间隙>7.5mm,纵裂宽度>5.5mm,外侧裂宽度>6.0mm;1岁以上额前间隙>4.0mm,颖前间隙>6.5mm,纵裂宽度>5.Onun,外侧裂宽度>5.0mm。脑外间隙正常值可参考文献[1,3]。见图lo图1男,2个月,双侧外侧裂及额前间隙增宽。讨论脑外间隙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脑外间隙扩大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的扩大,以前者为主[1]。新生儿及婴幼儿脑外间隙较宽,呈现小-大-小的演变规律[2]。新生儿无脑外间隙及脑沟可见,仅可见窄小的纵裂及较大的外侧裂。2〜12个月的婴
5、儿脑外间隙明显增大,以2〜6个月最明显[1,2]。以后随月龄增加,又呈递减趋势。至2岁左右绝大多数小儿脑周间隙及脑沟消失,仅有较窄的纵裂。本组有17例半年或1年后复查,增宽的脑外间隙明显变小或消失。与文献所报道的小-大-小的演变规律相符。2〜12个月的小儿,额颖顶部存在较明显的脑周间隙及脑沟属正常生理现象。需与以下鉴别诊断:①硬膜下积液:硬膜下积液以单侧多见,双侧常不对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影呈“新月形”,相应脑表面受压内移变平,多数具有一定占位效应。而脑外间隙的对称性增宽是一重要表现。②脑发育不良:脑沟普遍性增
6、深增宽,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增宽,前后部纵裂池及侧裂池常为一致性增宽,同时伴不同程度脑室或脑池扩大。婴幼儿期脑发育是快速增长时期,正常发育的脑外间隙呈现小-大-小的演变规律,因此不能将正常发育所致的脑外间隙增宽误认为脑发育不良,一定要结合脑发育过程,以免加重病人和家长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参考文献1王晓明,陈丽英,杨洪涛,等•新生儿、婴儿正常脑发育的MRI研究II•关于脑室大小及脑外间隙.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12):850-854.2唐秀贞,孔庆奎,刘军.新生儿及婴儿脑外间隙正常演变的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
7、学杂志,1999,7(1):53-5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