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即刻再植的临床特点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即刻再植的临床特点探讨夕卜伤性完全脱位牙即刻再植的临床特点探讨向莉华成都金牛区金建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81【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即刻再植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40例52颗外伤性脱位牙再植的治疗情况,对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即可再植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结论:脱位牙离体时间越短、采用保湿存放、根尖、牙周牙槽损伤越小的患牙再植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关键词夕卜伤性完全脱位牙;牙再植;即刻再植伴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增多,夕卜伤所致的牙脱落病例逐渐增加。牙脱位是在较大暴力的撞
2、击下,可使牙部分或完全脱位,由于牙周撕裂,甚至从根尖进入牙髓的神经血管束也撕裂,临床上出现牙松动、倾斜、伸长、和疼痛,妨碍咀嚼。牙完全脱位,则牙脱离牙槽窝,或仅为软组织链接,同时伴有牙龈撕伤和牙槽骨骨折。完全脱位的牙,在尽早的时间内应尽快按牙再植程序,消毒,将脱位牙植入原位,并与一起结扎固定3周左右。成功后可以保留完整牙列,行驶正常的咀嚼功能。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所选案例共40例,52颗无安全脱位牙;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8-29岁。所有脱位牙中均无牙冠、牙根折断。牙脱位时间在lh内
3、有41颗,lh以上有6颗。脱位牙3例放在牛奶中浸泡,1例放在自来水中浸泡,其余均是干燥保存。1.2方法1.2.1脱位牙的处理在0.5小时内进行再植,90%患牙可避免牙根吸收。因此牙脱位以后,应立即将牙放入原位,如牙已落地污染,应就地用生理盐水或者自来水冲洗,不要刮或擦洗牙周组织,然后放入原位,如果不能即刻复位,可将患牙置于患者的口中,也可放在盛有牛奶、生理盐水或自来水的杯子内z切忌干燥存放,再植前未做根管治疗。1.2.2受植区处理在局麻下清理牙槽窝,检查牙槽窝有无异物及诊断,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去尽异物
4、、凝血块,但不可用力刮避免损伤骨壁上的牙周膜。检查牙槽窝是否有骨折(如有骨折可用直牙挺予以复位并修整牙槽窝形态),牙齿植入用最小的压力完成,防止对牙髓和牙周膜造成进一步损伤。1.2.3脱位牙的植入与固定轻刮牙槽窝使其充满鲜血,将准备好的离体牙尽快的原位植入牙槽窝,行正中咬合,垫以小纱布或棉卷让患者咬紧,使得牙齿完全复位,再用不锈钢丝行字形交叉结扎固定(单颗牙再植若2颗牙再植或伴有牙槽骨折则使用牙弓夹板进行结扎固走。光固化复合树脂夹板固定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夹板固定。选择再植牙邻近2颗健康牙
5、齿作基牙,基牙及脱位牙唇面切缘与中1/3交界处酸蚀1min,冲洗干净后吹干牙面,隔湿,涂布粘结剂,光固化复合树脂和消毒后的弹性结扎丝固走塑形成夹板状光固化固走,光照40s,打磨抛光。1.2.4手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5-7d者E要给予含漱剂以及抗生素治疗。在手术后一周,进行第一次复诊。此后需走期复查,检查是否有牙髓感染和炎症吸收的早期症状。1.2.5再植牙的愈合与分析夕卜伤致使牙完全脱位,导致牙周膜有牙髓的血管神经撕脱断裂。牙再植后愈合的过程是牙周膜和牙髓再生的修复过程。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牙周膜愈合
6、牙槽与牙之间形成正常的牙周膜愈合。牙周膜愈合X线片显示牙周膜清晰,无牙根被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或邻近骨硬板小时,根尖外形不整,边界不清,见连续根尖透射区;牙周膜间隙小时,牙根结构逐渐被骨组织取代,根表面形态参差不齐。(2)牙髓的成活。2结果分析本次选取42例临床案例中z成功案例有37例z不成功案例有5例,成功率占88.05%。在离体一小时内进行再植的患者均获得再植成功。并且年轻恒牙患者也获得良好的恢复。从资料结果分析,外伤性完全牙脱位再植临床治疗成功因素有一下几点:(1)患者年龄。患者年龄偏小,年轻的
7、恒牙根尖并未发育完全,根管相对成年成熟恒牙粗大,牙髓以及牙周膜的血管重建功能很强。(2)就医时间。有资料可知,离体时间越久再植牙越不容易成功。因为牙离体超过2h后,牙髓易变形坏死。(3)脱位牙的合理保存。只有正确的方式保存脱位牙才是确保再植成功的关键。较为多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做到正确的保存脱位牙,而导致再植失败。正确的保存方式是牙脱位以后,应立即将牙放入原位,如牙已落地污染,应就地用生理盐水或者自来水冲洗,不要刮或擦洗牙周组织,然后放入原位,如果不能即刻复位,可将患牙置于患者的口中,也可放在盛有牛奶、生
8、理盐水或自来水的杯子内,切忌干燥存放。(4)固定。良好的固位和防止咬合创伤是再植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光固化复合树脂夹板固定,操作简便,固定效果好,并且消除了钢丝对患者口腔黏膜刺激的痛苦,且易清洁,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再植牙的愈合。参考文献[1]丁旭.年轻恒牙外伤性脱位再植及影响因素分析[Z].沈阳市和平区红旭口腔诊所.[2]杨是,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11995:240.[3]光华,罗和平,杨芳.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