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

ID:43970005

大小:2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7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_第1页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_第2页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_第3页
资源描述: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授课医生:杨茂洪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外伤的并发症之一,重型脑损伤者成人与小孩临床与CT表现相同,而轻型脑损伤的患者中,成人与儿童因发病机制有所不同而有各自的临床、CT表现特点。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理:(!)、血管因素:脑外伤导致动脉内膜损伤,内膜撕裂或内膜下血肿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脑震荡引起脑动脉痉挛,脑血流循环障碍。(2)、血管周围的压迫:脑损伤形成血肿、脑肿胀、脑疝压迫临近的血管,导致血管狭窄,造成供血障碍,(3)、分子生物学因素:脑缺血、缺氧会引发自由基反应增强,细胞内环境紊乱,能量合成障碍及细胞膜功能丧失,

2、反过来更加重脑缺血、缺氧、坏死、溶解,从而更易导致脑梗塞。成人外侧性脑梗塞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1)、一侧大脑半球及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少见,其成因是由于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内膜撕裂或内膜下血肿致血管闭塞。多合并有严重大脑肿胀及颅内血肿,临床上冇昏迷、瞳孔散大、瘫痪等严重症状。一侧大脑半球梗塞CT上表现为均匀一致密度减低,此种病者进展快、治疗效果不佳,很快死亡。大脑中动脉区域梗塞表现为颍叶为中心,可涉及额、颍、顶叶的扇形低密度灶,CT值班室20~40Hu(2)、枕叶片壮或大片壮梗塞:为天幕裂孔下疝的并发症,由于脑肿胀,天幕裂孔

3、下疝压迫大脑后动脉所致,临床症状严重,有脑疝表现。CT上可为枕叶前内部或枕叶大部,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低密度改变,CT值30Hu,其病灶可随病情好转吸收好转。(3)、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梗塞:多数为重型脑损伤并发症,常与其它类型梗塞并存,少数为轻型脑损伤患者,CT表现为基底节一内囊区0.5~1.5cm,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CT值约20~35Hu,此种类型梗塞机制为多种因素所造成,少数梗塞灶治疗后可消失。(4)外周性脑梗塞:常见于顶叶、额叶皮质或白质层,少见于颍叶、枕叶,CT表现为多发小片或小类圆形低密度灶,边清、密度均匀,CT值2

4、0-35HUo这种梗塞常见于轻型脑外伤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初次CT可无异常,可轻微挫裂伤,部分病者外伤后出现偏瘫或口角歪斜后作CT检查发现。其形成机理多为血管因素,以血管痉挛及内膜水肿为主因。因此相当部分病者及时治疗可基本治愈。儿童梗塞的CT特点及形成机制:(1)重型脑损伤性梗塞,儿童的CT表现及形成机智与成人相同。(2)儿童轻微脑外伤性梗塞,多为儿童外伤后出现肌休活动障碍数小时或数天后就诊,初次CT可无异常。CT表现特点:①基底节一内囊区单发或多发腔隙或片状梗塞灶,极少发生于顶颍叶诸外围部位,与承认可发生于基底节一内囊区,也可发生

5、于顶额颖诸外围部位截然不同。②相当一部分(50%~60%)患儿有豆状核钙化,且梗塞灶发生于临近钙化处。这类梗塞治疗效果较显著,及时治疗大部分可恢复止常。(3)儿童轻微脑外伤性梗塞形成机制分析:①基底节一内囊区供血动脉为纤细、迂曲的终末血管一豆纹动脉及穿支动脉。小儿因植物神经功能发育不健全,口我调节能力差,当头部受震荡时,这些小血管即痉挛、变细乃至闭塞。②这些患儿可能存在某些先天性代谢性或内分泌系统的潜在治病,豆状核钙化是这类治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临近小血管发育障碍,管壁脆弱不健全,因此易受损伤导致脑梗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