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

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

ID:43964948

大小:75.0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10-17

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_第1页
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_第2页
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_第3页
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_第4页
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孟子》散文一、口传文学演进的拓展阶段1、《孟子》一书的作者。《论语》文章中我们基本上看到了口传文学的主要特点,且《论语》为其弟子辑录而成已为不争之事。而孟子一书的作者古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司马迁持此说;(2)认为是孟子独立完成,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四书集注》持此说;(3)认为是孟子死后,由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论缀辑而成,唐代韩愈、清代崔述持此说。综合各家所言认为第一种较为妥当。详见杨伯峻《孟子译注》、《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2、《孟子》一书写作动因。义不合当世,遂与弟子

2、阐发孔子积世理念,激情满怀地张扬儒家仁政理想。孟轲,驺人也。邹,兗州县。)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另据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生于公元前385年,死于公元前304年前后,一般称他活了84岁。当孟子出生时,孔子已经死了将近一百年。3、口传文学演进的拓展。战国中期的《孟子》

3、散文也是语录体,是口传文学的承续,在文章中能看到许多以语录体方式结构方式的篇章,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论述。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辨文。另一方面根据研究者之言,若全为语录体,文章就不会那么精工和整饬,“《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己下手,安得如此之好。”(朱熹语,转引自《孟子译注》P4)由此可见:《孟子》的文学性要比《论语》强,虽以对话体方式构结篇章,对话体从对话的论道已逐渐转向了一种修辞方式,它比直陈观点的训诫有变化,且

4、使得观点来得更为质实,说理更为有力,文章变化迭宕起伏、摇曳生姿。另一方面是书写的文学在语言的句式选择上、在词语的精工锤炼上、在篇章结构的安排上都显示了艺术的匠心。正如诗者,持也,持其情志。孟子的思想和情感就在这些精巧的遣词造句中显现出来。“整个文学与文体,其发生的普遍规律是由口头到书写。文章及文体之完全成立,在于进入书写时代之后;但是,文章及文体之发生,却多在口述形态之中。”“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合格的大夫,同时应该是一个口述文体的专家,也就是口述的修辞家与文学家。可见我国士大夫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实在是在书面写作之前就已建立起来。这对于了解早期文学的成因与特点,是重要的。”

5、见钱志熙《赋体起源考——关于“升高能赋”、“瞍赋”的具体所指》原载《北京大学》2006·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6·11)4、士阶层的腾升与书写意识的强化孔子时代士阶层还没有真正进入权力核心,仍处于社会边缘群体。到孟子时代,各诸侯国对具有真才实学的士人的需求空前强烈,游荡于社会上的布衣之士成为执政者集团的真正后备大军。一部分走务实之路,通过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的角逐来使某一诸侯国强大起来。“另一部分人则走务虚之路,试图通过文化话语的建构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再进而落实为政治上的统一。孟子便是这派士人的杰出代表。”“孟子奔走游说,到处宣扬‘仁政’‘王道’,大讲‘四端

6、’、‘求放心’、‘存心养性’,又扩异端、辟邪说,都是在做着同样的努力。”——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P272孔、孟异同1、口传与书写之别。孔子是述而不作,孟子是拟圣而作,然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自成统一风格。2、人道观不同。孔子讲“笃信善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中国知识分子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每一个知识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曾参发挥师教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7、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而孟子进一步发展,把士与道的关系扣得更紧密。他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尽心上》。士不论穷道都以道为依归,自然发出一种尊严感。提出了道尊于势的观念。3、不同的人性观。孔子是只言“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的本性原来大致相近。但孔子很少讲人性问题。所以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却言人性善,宣称“圣人与我同类者”,人性普遍趋善。4、不同的“仁”观。孔子之仁是一种境界,孟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