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ID:43962726

大小:4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7

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_第1页
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_第2页
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_第3页
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_第4页
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氨基糖昔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牟纪平(渭源县上湾卫生院,甘肃渭源748200)【摘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一些专家提出抗生素循环用药策略和策略性换药。使得氨基糖昔类抗生素对很多耐药菌株敏感[1]。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屮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为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以下氨基糖昔类抗牛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关键词】氨基糖昔类抗生素不良反应预防措施氨基糖井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是由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昔元结合而成,它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西

2、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合成的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1、氨基糖昔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1.1水溶性好,性质稳定。1.2.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均具良好抗菌活性,某些药物对结核分支杆菌及其他分支杆菌属亦有作用。1.3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1.4细菌对不同品种之间有部分或完全性交叉耐药。1.5血清蛋白结合率低,大多低于10%o1.6胃肠道吸收差,肌注后大部分经肾脏以原型排出。1.7具有不同程度肾毒性和耳毒性(包括前庭功能损害或听力损害)并可有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2、氨基糖昔类抗生素的分类与代谢过程按药物来源分类可分为:(1)链霉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链霉素、

3、新霉素、卡那霉素等。(2)小单抱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庆大霉素、西索米星等。(3)半合成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氨基糖昔类药物是浓度依赖性杀菌剂,其治疗剂量和毒性剂量较接近,此类药物呈碱性,溶于水,胃肠道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30〜90min达峰浓度。静脉给药其浓度高低随治疗剂量而不同,一般静滴20〜30min血浆浓度与肌肉注射所达的浓度相同。氨基糖昔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极性强,不易透过牛物膜,在人体组织的细胞内含量极低。但肾皮质部近端肾小管由于特殊的转运机制氨基糖背类药物浓度远远超过血浆过血浆或组织间液的水平。氨基糖昔类可进入内耳淋巴液,浓度

4、高低与剂量成止比,半衰期10〜12h内耳淋巴液药物的高浓度与蓄积性是引起耳毒性的主要原因[2]。3、氨基糖昔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评价氨基糖昔类最常用于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国内最常用者为庆大霉素,其他为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奈替霉素、核糖霉素等均较少用。由于庆大霉素在临床上疗效较好,且价格便宜,1980年被WII0推荐应用在ARI防治规划中,重症肺炎和极重症肺炎吋作为和青霉素联合用药,在第三世界及社会经济不发达地区广泛应用。但由于庆大霉素有广泛、价廉以及不需做皮试的特点,故在我国基层卫生机构被许多临床医生过多应用,不但造成许多肠杆菌科细菌及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

5、耐药菌珠日益增多,而且造成耳毒性后遗症也越來越多,但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仍多数墩感。4、氨基糖昔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症状4.1神经肌肉阻滞各种氨基糖昔类抗生素均可引起神经肌肉麻痹作用,虽较小见,但有潜在性危险。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甚至全身抽搐,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神经肌肉阻断作用与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如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或同时应用肌肉松弛剂与全身麻醉药。重症肌无力者尤易发生,可致呼吸停止。其机制是乙酰胆碱的释放需Ca?+的参与,药物能与突触前膜上“钙结合•部位"结合,从而阻止乙酰胆碱释放。当出现神经肌肉麻痹吋,可用钙剂或新斯的明治疗。氨基糖昔类药物产牛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

6、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Ach)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氨基糖昔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此类药物不宜静脉推注。4.2肾毒性氨基糖背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中等剂量使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大剂量时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严重者致氮质血症,尿量减少,肾功能减退。药物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呈正比,尿液变化一般在用药后3〜6天发生,大多数为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应注意及时停药。肾毒性大小次序为卡那霉素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二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4.3耳毒性该类药物耳毒性副作用的发生机理是内耳淋巴

7、液中药物浓度过高,损害内耳柯蒂氏器,最终导致具有听力作用的毛细胞功能受损,对第V1D对脑神经选择性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可分为:(1)耳蜗神经损害,出现耳胀满感、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而耳聋常发生在耳鸣之后,可在用药期间岀现,也可在用药后数月乃至半年后才出现。若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对于孩子今后的发育、语言和学习技能的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成为终身聋哑。(2)前庭功能失调,可出现平衡失调、眩晕、恶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