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根管治疗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根管治疗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观【摘耍】目的探析根管治疗术在急慢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慢性牙髓炎和慢性根尖周病患者180例(共180颗患牙),以患牙为观察对象,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二80)给予多次根管治疗术,观察组(n=100)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术行根管充填;对比两组治疗后1周患牙疼痛情况、治疗后6个月复查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复查,对照组患才疼痛率21.3%(17/80),观察组患牙疼痛率22.0%(22/10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复查,对照组治疗成功
2、72颗(成功率90.0%),观察组治疗成功91颗(91.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o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有望取代多次根管治疗法用于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屮,冇利于降低多次复诊的费用并避免继发感染。【关键词】牙髓病根尖周病一次性根管治疗术临床疗效随着口腔医学水平的上升,保存牙体牙髓成为现代口腔医学的基本要求,牙髓病、根尖周病是口腔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临床治疗方法及程序要求熟练的操作技能、精细的设备与器械,以实现保存牙齿、牙髓,并最大程度恢复其生理功能[1]。近年来,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广泛应用于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取得了
3、满意的效果。本文旨在探析一次性根治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2月本院门诊患者180例(180颗牙),其中男性109例、女性71例,年龄18-62岁,平均36.8岁;其屮,牙髓炎84颗、牙髓坏死38颗、根尖周病58颗。所有患者均知晓木次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n二80)和观察组(n二100),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拍患牙X线片,充分了解根管粗细和走向、根尖周情况,初步
4、估计患牙的操作长度。①一次性根管治疗:实验组患者必兰麻局麻下,常规开髓、揭髓顶、拔髓;用根管测量仪确定根管长度,行根管预备;分别用0.9%生理盐水和3%双氧水反复交替冲洗根管,清除分泌物及碎屑;隔湿根管并干燥根管后,用Cortisomol糊剂+牙胶尖一次性充填根管;术后X线片检查,有超充或欠充者及时给予矫正。②多次根管治疗:按照常规一次性根管治疗法分次完成,活髓先封药2周,复查判断患才症状,符合根充条件者行根管预备后封丁香油水门汀7-10d,常规根管充填术+永久充填。1.3疗效评价标准①治疗后1周评价患牙疼痛情况,以根充后无任何疼痛为无
5、痛;根充后轻微疼痛、咬合和叩诊略有不适,无须治疗可缓解症状为轻度疼痛;根充后出现自发疼痛、叩痛、根尖区无肿胀,适当口服抗生素可缓解症状为中度疼痛;根充后出现自发疼痛、根尖区明显肿胀、叩痛剧烈为重度疼痛。②治疗后6个月评价疗效,参考《口腔内科学》[2],复诊检查患者临床症状、患牙X线片。患者无自觉症状,原窦道消失,分齿咀嚼功能好,患牙X线片示根尖周组织正常为治疗成功,否则为失败。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05为组间差异冇显著性。2结果2.1术后1周患牙疼痛情况治疗后1周复查,对照组患牙疼痛率2
6、1.3%(17/80),观察组患牙疼痛率22.0%(22/10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lo表1两组患者术后1周复诊患牙疼痛情况[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2术后6个月复查疗效治疗后6个月复查,对照组治疗成功72颗(成功率90.0%),观察组治疗成功91颗(91.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o3讨论根冠治疗术利用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先清除髓腔内感染源、坏死物质,然后经过根冠冲洗、彻底消毒,形成一个相对无菌的、从根端逐渐扩大至根管口的椎体空腔,利于严密根管充填
7、,达到预防再感染、根尖周病变,并促进根尖周组织愈合的目的[3]。口腔科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根管预备、消毒技术、根管充填技术得到完善,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在分髓病、根尖周病治疗中得到普及。本研究通过对比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根管治疗术对急慢性牙髓病、慢性根尖周病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疗效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一次性根管治疗能够减少复诊次数、避免因多次复诊治疗中发生继发感染,有望取代多次根管治疗术,降低患者复诊的次数及费用。口腔医生充分掌握根管治疗术适应证,术屮规范操作,一次性根管治疗术能够有效治疗急慢性分髓炎、根尖周病,有利于减轻患者多次复诊而
8、产生的医疗费用。参考文献[1]李光明•根管治疗常见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57(3):115-116.⑵史久成•口腔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6-87・[3]曾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