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顺应与技术文本的汉译策略

动态顺应与技术文本的汉译策略

ID:43944695

大小:106.1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10-17

动态顺应与技术文本的汉译策略_第1页
动态顺应与技术文本的汉译策略_第2页
动态顺应与技术文本的汉译策略_第3页
动态顺应与技术文本的汉译策略_第4页
动态顺应与技术文本的汉译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态顺应与技术文本的汉译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引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在科技FI益发展,信息一体化的今天,科技英语越来越受到科学界和语言界的关注。技术文本(TechnicalDocuments)作为科技英语(EnglishforScienceandTechnology)的一个分支,它包含项目申请书、可行性报告、产品说明书、维修手册、技术协议书等,在传播信息和加强合作上变得越来越重要,具有涉及的范阖广、专业性强、语言简练等特点。如今,翻译公司的项冃大量涉及技术文本的翻译,在国内外合作项目中,也大量应用技术文本,因此对该文本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耶夫•维索尔伦

2、(JefVerschueren)在他的专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语言综观(PragmaticPerspective)和顺应理论(AdaptationTheory)。他认为,不管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不管是出于语言的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语言的使用都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适应性/顺应性(Adaptability)的特点,语言使用者才能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选择。动态顺应(DynamicsofAdaptability)是顺应论

3、(AdaptationTheory)的核心,所有语言的使用都是发生在动态顺应的过程中,也就是说翻译的过程既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也是动态顺应的过程。本文以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框架来指导技术文本翻译的实践,通过具体分析案例,探讨技术文本汉译的翻译策略,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归纳了技术文木的翻译标准:动态顺应,旨在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技术文本的翻译,以期促进译者提升技术文本的翻译水平。1.2论文框架木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介绍技术文本翻译的研究现状和顺应论在翻译领域的

4、研究现状。第三章为理论框架。介绍顺应理论以及顺应论研究的四个角度。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动态顺应下技术文本的汉译策略。第五章为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本文的研究结果,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技术文本的翻译研究提出建议。第二章文献综述2.1技术文本翻译的研究现状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传播,科技英语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王建国认为科技翻译既有一定的灵活性又有模式化的特点,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差异,译者需要掌握这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以正确的传达信息。范武邱认为科技翻译要注意其美学取向,注重其美感,要求译者有“译徳”。方梦之将科技翻译按其正式程度划分

5、为三种:“科学论文、科普文章和技术文本”(方梦Z,1999:32)o范纯海认为技术文本翻译中,译文“要求调理清楚,逻辑性强,文字严密,无冗词赘句。”(范纯海,2010:264)为了达到语言简练的目的,还可以适当地使用文言词语,并且尽可能的避免修辞手法的使用。2.2顺应论的应用性研究现状自维索尔伦1999年提出顺应理论后,国际语用学理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打破了传统语用学分类的方法,从新的视角来阐释语用学,对语言研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钱冠连首先将顺应理论引入中国。1990年,他在《外国语》上发表《论维索尔伦的元语言选择》,介绍顺应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评

6、价。2000年,维索尔伦的UnderstandingPragmatics原版专著在国内出版,2003年钱冠连出版汉译本《语用学诠释》。除此之外,何自然和于国栋等人也相继发表文章,介绍讨论顺应理论。顺应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性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顺应理论与英语教学的研究。谢少万最先将顺应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的研究中,2003年发表《顺应理论和英语教学》《顺应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提出英语语言教学应当要有顺应英语语言的意识,为学生构建课堂语言环境,顺应学牛牛活。其次是顺应理论与语言交际和文化的研究。语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何自然和张淑玲在200

7、4年发表《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提出非真实性话语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于国栋在2000年发表《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从语言顺应理论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语码转换现象”,认为语码转换的过程也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最后是顺应理论与翻译的研究。陈喜华在2001年发表《试论翻译中的语境顺应》,首先提出将顺应理论运用与指导翻译实践。陈文提出语境制约语言和语言的使用的观点。戈玲玲认为语境顺应理论制约了词意的选择。宋志平从顺应论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现象及其木质。李占喜则以顺应理论为基础,提出文学翻译的顺应论。此外,于国栋述将动态

8、顺应分为主动顺应和被动顺应两种,翻译则是这两种顺应的具体结果,从而在宏观和微观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