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对慢性丙肝疗效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对慢性丙肝疗效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对慢性丙肝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90例慢性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早期应答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观察组患者的无效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1X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2、5)o结论巴韦林联合派罗欣对慢性丙肝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关键词】利巴韦林;派罗欣;慢性丙肝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5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15-02慢性丙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感染疾病,主要由丙肝型炎病毒感染导致。据流行病学统计,慢性丙肝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3.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利巴韦林、欧派罗是临床上治疗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对丙肝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肝硕化的发生率。木研究主要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90例慢性丙肝
3、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对慢性丙肝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休操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90例慢性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所冇患者均符合2000年制定的肝炎防治办法屮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o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分布:21-55岁,平均年龄(33.2土2.3)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分布:23-52岁,平均年龄(32.5±1.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特征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具冇可比性(P〉0・05)。1
4、.2方法1.2.1观察组给予100万单位干扰素(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国药准字S10950053)进行肌注,每周3次,同时给予患者口服120mg利巴韦林(由江苏天际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9502),每天1次,连续治疗三个月后,干扰素的剂量改为300万单位,1周3次,总疗程为1年。1.2.2对照组给予180ug派罗欣(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国药准字S20120047)进行皮下注射,每周1次,同时给予患者口服1200mg利巴韦林,每天1次,总疗程为1年。1.3疗效判定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标准[3]:①早期应答:治疗
5、15周时,ALT正常,HCVRNA转阴;②完全应答:治疗结朿后,ALT正常,HCVRNA转阴;③部分应答:治疗结朿后20周,ALT止常,IICVRNA转阴;④无效:随访期间病情未得到好转。1.4统计学分析用SPSS19.0统计软件,均数土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计数数据,应用t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进行比较,P<0.05时为存在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早期应答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观察组患者的无效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讨论传
6、统治疗慢性丙肝的药物为普通干扰素,但是由于丙肝病毒具冇极高的复制速度,干扰素具有峰谷效应,往往只能短暂性抑制病毒的复制,不能发挥长久功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派罗欣是一种新型干扰素,可以通过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清除率,达到延长约物的作用时间,使得血药浓度得到长期维持,从而发挥较好的抗病毒作用。与普通干扰素比较,派罗欣具冇更长的半衰期,明显缩短体内的峰谷浓度,与利巴韦林联合运用,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避免单独使用利巴韦林发生的停药反跳现象,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早期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其无效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
7、4.4%,这一结果表明,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疗效优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此外,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血小板计数低等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药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结果与相关研究报道数据相吻合[5]。综上所述,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药物副作用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蔡俊玲•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00例慢性丙肝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171.[2]艾黎•干扰素复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当代医学,2
8、010,16(16):141.[3]卢宝川•派罗欣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