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16380
大小:3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6
《浅议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活动的实践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活动的实践与反思作者:(单位和邮编:)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高中物理新教材特点和笔者在高中物理课堂多年教学的实践体会,就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和课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做法,并进行了反思。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活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新教材的探究学习活动(实验)内容贯穿教材的全部章节,其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性质、理念和思路。为实现课程FI标,教师应把握好新教材中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好新教材教学特点,通过活动
2、观察,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灵感和情趣;通过活动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创新思维;通过活动操作,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精神。现结合笔者在物理课堂多年教学屮的实践与体会,就如何利用教材和课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谈一些门己的做法和反思,以供同行参考。1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好探究学习活动教师作为探究学习活动的导师,要以新课程教材的活动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捉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
3、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提供探究的仪器,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学习活动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口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为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时,一般只捉供学习活动的材料和要探究的问题。告诉学生耍完成什么任务,而不告诉学生貝体做法,由学生先假设,然后自行设计活动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师生共同对各组探究的结果进行评论和评价。下面以人教版高
4、一物理必修1第3章第3节内容“滑动窿擦力产生条件和方向”的探究过程为例来说明。1.1案例: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及方向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事先指定的组,分组进行如下活动:(1)小木块从倾斜的木板上滑下后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2)将一纸条夹入书中向外拉。(3)将手平放在桌面上移动。完成上述活动后多媒体屏幕逐一显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一:以上活动中,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了摩擦力,这几种现象屮产生的摩擦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及老师的引导得岀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
5、物体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问题二:通过以上实验结合滑动摩擦力定义总结归纳出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学生1: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述要冇相对运动。学生2:两个接触面还耍不光滑。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总结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的两非光滑物体有相对运动。问题三: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判断?学生重新进行上述活动并相互讨论。学生3:滑动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问题四:滑动摩擦力方向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把“相对”两
6、字去掉可以吗?试举例说明。学生4:不可以,去掉“相对”两字,滑动摩擦力方向就是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这样应该是错的。如用力F把放在木板上的木块水平向右拉动,但木板不动,这时木块水平向右运动,木块相对木板也水平向右运动,所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知,现木板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是水平向右,但木板处于静止,所以说去掉“相对”两字是不行的。当然现在木板相对木块是向左运动的,所以受到滑动摩擦力方向是水平向右。学生5:又如把一个木块刚放在水平向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吋,木块也会向右运动,通过
7、受力分析可知木块在水平方向除了摩擦力外没有其它力,可见摩擦力方向也向右,跟木块运动方向相同。但木块相对传送带是向左运动的,所以说摩擦力方向跟木块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通过以上两个同学的举例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对”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可以得到: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再由师生共同讨论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及方向,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实验、观察、推理、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1.2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索养放在核心的地位,而探究学
8、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课堂教学有以下儿点认识:(1)课堂既不仅是学生的舞台,更不仅是教师的舞台,而应该是师生Z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当前许多教师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这其实忽略了教师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