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教育学研究

批判教育学研究

ID:43899546

大小:152.7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16

批判教育学研究_第1页
批判教育学研究_第2页
批判教育学研究_第3页
批判教育学研究_第4页
批判教育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批判教育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批判教育學硏究CriticalPedagogy□授課教師:王志弘□時問:週一晩上18:40-21:30舍我樓R903室□課程介紹當今世界各國競相標榜「知識經濟」與「智價革命」,謀求經濟發展的優勢,並講求「成人教育」、「繼續教育」或「終生教育」的需耍和理念,同時又爲教育的各種難題困擾不已(教育資源、師資和設備匱乏、學生教育評量成就降低、師生關係改變、學校課程與社會需求難以配合等等),在這樣的年代裡,「教育」似乎已然成爲當前的關鍵議題。在台灣的脈絡裡,近年教育領域也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包括:教育改革的持續呼籲,以及官方與民問的種種教改實驗

2、;開放設立新大學與技職院校升格'高等教育急速膨脹;成人及推廣教育擴張(包括社區大學和各大學的推廣教育部或先修班);師資培育法修訂後,各大學普設教育學程,以及與之相隨的中小學師資大幅增加;還有開放民問編製教科書與教材(形成龐大的教科書產業)。這些現象都讓教育的議題成爲値得我們關注的焦點,教育本身已經成爲一個龐大的「(就業)市場」與「產業」。然而'教育所涉及的資源和人力日益增長之際'我們對教育之基本日標、性質和意義的思索,似乎尙未有成比例的深入探索。雖然國內陸續引進西方教育思想界近年興起的批判教育思潮'但尙未落實於本土的教育實踐'或許我們

3、需耍的是更仔細思索西方理論的脈絡及啓示,以及與本地經驗的接合。我以爲'如果廣義的教育乃是「一切文化傳遞、學習與改變的過程」'而批判性的教育視野著眼於「有所批判和反省的文化傳遞、學習與改變的過程」,並以提升人類批判意識、培養思辨反省能力,以及改造社會秩序以符合公義爲日標,那麼「批判教育學」與批判性的文化硏究(「文化政治」)幾無二致,兩者分享同樣的理論根源和關懷。不過,我們若是關注既有的教育體制和過程的實際經驗,並從「教育」作爲一種獨特的實踐方式出發'倒是很好的接合理論和經驗課題的切入面'或可替一般的批判文化硏究'提供新穎的思考和實踐手段

4、。本課程介紹西方教育硏究裡的批判思潮,包括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意識形態分析、女性主義、文化硏究(通俗文化與教育),以及後現代教育思潮等。在高等教育的場域裡討論教育課題,更是需耍反思性與教學相長的激發。適合對象:硏究生。課程要求盡力硏讀'勇於發問,勤於出席。學期中繳交三份小作業(詳細要求參見每週進度),期末繳交「符合學術論文格式的報告」一篇(約15,000字)。期末報告可採取兩人以上合作方式撰寫,但採這種方式者,個人必須另外繳交一份「硏究心得」。期末報告須於學期中先提交題目和硏究大綱(期限另訂),並與教師討論。期末報告題目僅限與台灣有

5、關的事例,要能夠配合實際經驗資料來分析(包括文本、訪談、觀察和統計資料)。評分依據期中小作業三份'每份12%,合計佔36%,期末報告彳占30%,平時表現(出席、討論與口頭報告)佔34%。上課方式採取講演和討論課(seminar)並行的方式,除了由教師提示重點和引導討論外,主耍由參與者報告指定硏讀之文章。報告者必須於課堂上提山經過消化的書面整理和評論,其餘同學則須提出回應和問題。每位同學報告時問控制在二十分鐘以內,盡量留時問討論。報告者亦須提出與當週課題有關的台灣實例,以供討論。摘要寫作要點書面摘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APA格式)、

6、日期、報告人,先有三百字摘要,述明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和主要論點。然後是經過消化的、條理分明的內容槪述。換言之,不宜逐段摘譯,最好是整理出文中討論的主要問題,以及作者對這些問題的I口I答或爭辯,建議以圖表方式整理出主要的論證架構,也可以搭配一些圖片,譬如說作者照片、書影或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圖片。如果直接引述文屮語句或段落,必須以不同字體清楚標示'並加註頁碼。最後,必須針對文獻內容提出問題,或是可供延伸討論的經驗議題。主要上課用書「1-Wink,Joan(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紀錄》(黃柏叡、廖貞智譯),台北:巨流。2.

7、Kanpol,Barry(2005)《批判教育學的議題與趨勢》(彭秉權譯),高雄:麗文。3.Coffey,Amanda(2001)EducationandSocialChange.Buckingham,UK:OpenUniversityPress.4.Tsurumi,E.Patricia(1999)《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林正芳譯),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5.張盈塑、郭瑞坤、蔡瑞君、蔡中蓿(2005)《誰害怕教育改革?一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學》'台北:洪葉文化。6.曾孝明(2004)《台灣教育的宏觀與微觀》,台北:御書房。7•反思會議

8、工作小組(2005)《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台北:台灣社會硏究季刊社。&蘇峰山編(2002)《意識、權力與教育一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硏究所。9.Bruner,Jerome(200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