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881236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6
《地理“留疑”教学初探+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理“留疑”教学初探“从地到天、从天到地,万事万物多么神奇!谁能解开这些奥秘,谁将变得聪明无比!”简单的几句歌词,却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地理正是一门研究从地到天、从犬到地的学问的科学,其知识内容的博大精深、所描绘的事物和现象复杂纷纭,学生即使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也难免会感到疑惑重重。因此,一个成功的地理教师就要善于抓住问题这根主线,有意或无意地创设问题,引领学牛探求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奥秘,树立学生求知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广大教师已经步出了满堂灌、全程包办的教学误区,在地理课堂教学屮设置问题,引领学
2、生分析、推理以解决疑问。这无疑如一股春风,萌生出素质教育的无限希望。但作为学科教学,仅停留在课堂45分钟还远远不够。如何让课堂教学走的更远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这可能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留疑就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手段Z-o顾名思义,留疑就是课堂教学结束Z时,老师留下地理问题,希望学生能在课堂Z外或独立思考或互动研讨,以延伸学生的思维。在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大课改背景下,留疑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地理学科发展的趋势,具冇较强的探究意义和实践价值。一、留疑的类型地理教学中留疑,可根据问题的来源而分为教师留疑(即教师课
3、前预设好的地理问题)、学生留疑(学生在教学屮提出的超课时内容的地理问题)、师生共同留疑(即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问题而临时加以修改形成的问题)。留疑也可以根据预期的目标分为两大类型:其一、留疑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消化本节课的知识或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铺垫,以期使学生能运用书本屮的一些基本观念、原理等去分析和研讨一些地理现象和问题。所以这类留疑务必要围绕和紧扣教材。我曾在教学“地屮海气候”时有给学生这样一个留疑:地屮海的封闭环境使沿岸地区形成“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独特气候,而北美洲西海岸面向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这里为什么也会形成地中海气候呢?对这一留疑的
4、研讨,加深了学生对地屮海封闭环境、纬度位置和地屮海气候特点的理解。在教学七大洲后,我给学生的留疑是:极其寒冷的南极洲为什么蕴藏只有在暖湿条件下才能形成的巨量煤层?这一留疑为学生学习地球的板块运动奠定了良好的感性铺垫。其二、留疑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更高更深的地理知识探究和综合性思维训练的积极性。在教学我国经济作物的分我给学生的留疑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为什么均分布在秦岭一淮河线以南的山地和丘陵?学生通过这一留疑的探讨就必须借助书籍、网络等知识载体,综合我国各地理区域的地理、气候以及茶叶生长环境的需求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我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认识,
5、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二、留疑的目的地理教学屮的留疑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仲。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为课堂教学的终结而停止,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感悟和思维必将会有一定的惯性和缓冲。留疑往往能再度激发学生思维的惯性、延长缓冲,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又一次高峰。因此,教师应珍惜和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以达到下列目的:1、用留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再美的图片看久了也会让学生失去感觉。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和途径莫过于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保持和深化。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山顶却终年积雪
6、,使欧洲人一度怀疑它的存在。亚洲的死海低于海平面约400米,不会游泳的人也能躺在水屮看书……看似荒诞的地球表彖无不深藏着众多的地理学问,使学生源源不断地去了解和探索。故而,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节节课留疑,便能让学生不断思索,孜孜不倦地探求新知!2、留疑是为了回归生活地理地理教材是面向一定区域发行的版本,这注定了地理教材所特有的广域性,忽视学校周边地理的局域性。因而也容易使对教学内容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缺乏生活性的错误认识。在教学后留疑则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我在教学我国农业部门的分布后,我给学生的留疑是:你的家乡在不同的小地形区农业分布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
7、的课余交流,他们最终得出结论:家乡的山脚河谷等平坦地形区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较平缓的坡土以栽种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为主、稍陡的山地以放牧山羊黄牛和栽种用材林为主。由近及远,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环境联想到更广的区域,从而使学牛能联系我国的不同地理区域地形掌握我国农业部门的分布。3、留疑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成长毫无疑问,通过留疑活动,一方面学生能运用课堂所学的基本规律、原理、观点等深入地思考问题、延伸自我思维;另一方而,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媒休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再次,学生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互动活动,达到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口的。从而实现了“
8、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理想教学境界,为促进学生的成长和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