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871394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3
《研读、发现、探究、解读、留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研读、发现、探究、解读、留疑——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模式探微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标准》从政府指令的高度明确了“研究性学习”将作为现今与将来我国教与学的主导方式,确定了它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同时也促使了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的重新认识,对现今研究性学习实施情况的反思。研究性学习并非现今教育的独创,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博学之
2、,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主张,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颇有研究性意味的教学模式。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意识到了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学的主导方式应是自主探究。而当我们意识到现今教育的错位与滞后,大张旗鼓地倡导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时,由于没有充分的思考、学习和适应,仓促中走上了岔道——有对研究性学习片面的理解,认为仅仅是一项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完成某一个课题,从事某项研究,撰写一篇论文,甚至解决某个难题,希望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去搞发明创造。也有对研究性学习歪解的,把研究性学习当作
3、一张贴金纸,应付哄骗别人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搞得轰轰烈烈,课内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把课堂这块主阵地放弃了,研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它的原味。研究性学习应强调教学对象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学方式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它是教学双方主动探究、真诚合作、共同解读的过程,也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态度,研究意识和精神得以培养的过程。它应有时间和空间的要求,既要注重研究的过程延续,又要注意课内课外的结合,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实践性、合作性和主动性。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与实施,就语文教学而言其意义在于打破了几十年来课堂里学生被动服从的静态局面,改变了教
4、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动态的教与学的框架,从教学原点的确立到教学步骤的设定,从教学流程的把握到教学结点的到达及新的研究点的寻找,都是对陈旧教学模式的反叛,从本质上说也是对我们教学对象主人地位和学习权力的尊重。语文课堂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称得上是一场教与学的革命,对传统教学是强有力的冲击,也是对现今一些片面、错误认识与做法的补充和校正。“研读、发现、探究、解读、留疑”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这样一个呼唤、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大背景下提出,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的需求,也符合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一定的探
5、索价值与实践意义。一.模式的内涵、目标及理论依据“五步”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引领、参与、调度下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敏锐的发现意识,务实的探究态度,有力的解决能力,大胆的批判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也注重教师的引领和组织作用。任何教学模式的实施都应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其未来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的需要。现在课堂里的准备和训练便是明天竞争、享用的资本。练就学生主动探索、刻苦研究、合作交流、大胆质疑的本事是他们参与社会竞争、享受生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保证。本模式正是着
6、眼于学生,放眼于未来。现代语文教育的鼻祖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先生是想强调老师“相机诱导”的要紧。而我们宁可取其在“相机诱导”下,学生能通过“自为研索”而达到“自求解决”的目的的一面,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加强。同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指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建构来完成。学习者还对新知识进行
7、分析、检验、批判,而且要对原由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他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学习主体的主观性和主动性,其实学生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模式主体、主动的特点在他的理论中找到了依托。二.模式中的师生地位与教学策略研读、发现、探究、解读、留疑的全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模式的始迄点是学生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因而学生是课堂主人的位子不可动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调度者。教师的研究态度、意识、水平和引领艺术、参与程度、调度能力都是构成模式成败的关键因素。这里的“艺术”、“
8、程度”、“能力”是指对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深度知晓和适度把握,是指营造“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实”的理想的心理氛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并在参与交流中丰富、提升自己的见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