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镇培育为小城市的途径与对策

中心镇培育为小城市的途径与对策

ID:43790566

大小:5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4

中心镇培育为小城市的途径与对策_第1页
中心镇培育为小城市的途径与对策_第2页
中心镇培育为小城市的途径与对策_第3页
中心镇培育为小城市的途径与对策_第4页
中心镇培育为小城市的途径与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心镇培育为小城市的途径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心镇培育为小城M的途径与对策胡厚国徐涛松作者简介:胡厚国: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徐涛松: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摘要:本文在分析新时期小城市和中心镇现状差距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心镇是我国健康城市化的垂要模式,是确了屮心镇择优培冇为小城市的战略意义,并提出中心镇培冇为小城市的途径与对策。必须在明确屮心镇功能定位、发展II标及战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注重文化保护和城市特色营造、注重牛态环境保护,并提出休制创新的建议。关键词:中心

2、镇小城市人口规模培育战略意义途径对策1、小城市与中心镇的概念与内涵1.1小城市与中心镇的基本概念城市(城镇)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耍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是以人为主休,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小城市是特指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城市。中心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和结合部。在行政辖属上是各地域单元中的核心乡镇,在地理位直上是镇域范囤内若干个乡镇的中心,具有组织本片区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职能,设有较全的服务设施。在

3、周围地区中其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聚集能力,是能够带动一片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核。其组成包括县城镇和部分发展程度较高的建制镇。1.2屮心镇与小城市的现实差距(1)人口规模的差距1)小城市人口规模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是1993年的县级市与地级市试行标准,关于县级市人口规模的上要内容为:①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2力",②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过100人至400人的县,从事非农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③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以下的县,从事非农产为的人口不低于8万,④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

4、的地方,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设市虽然不等同于城镇化,但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设市,设市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我国国情看,撤县设市是目前设市的一种重要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要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设市标准应该有所调整。2)中心镇人口规模按和关规定,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00人就町以设置小城镇。通过对我国17个省的1663个中心镇的统计分析衣明:当中心镇人口规模超过1万人时,贫困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中心镇人口规模人于2万人时,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形成;屮心镇规模越

5、大,劳动力就业率越高,大于3力人时,外来人口比重增加极为明显;超过5万人则可以对周边若干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2)小城市与中心镇建设的差距小城市与中心镇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人口规模上,更主要是休现在城镇化的质量上。山于形成原因、规模效应以及规划与建设标准,体制、政策、保障措施等不能享受小城M待遇,屮心镇的建设质量、管理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总体来说,与小城市有相当差距。①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小城市经济功能全面,经济体制较为完善,对外交活跃,产业结构较合理,往往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产业链结合较紧密,第三产业发达。而

6、中心镇由于规模较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在人才、项口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城镇功能的提高。①小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较齐备,整体风貌良好。小城市冇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信息网络和供水供电网络等,防灾抗灾功能强。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建筑群体富有特色,绿化景观和谐。屮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功能区混杂现象较严重,建筑风格较单调。②小城市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较为协调。小城市拥有高效率的行政

7、管理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人们同时注重高质量的物质牛活和较高文明层次的精神牛活。小城市往往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社会心理、进步的社会舆论和文明的社会风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小城市的重视。2、加强中心镇培育的战略意义2.1发展中心镇是我国健康城市化的重要模式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屋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牛产方式和牛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城

8、镇化健康发展,坚持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髙城镇综介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我国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中筹城市模式和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