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00212
大小:81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12
《新城道中—苏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城道中(其一)——苏轼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词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次年中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在京都任官。后来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王安石变法,苏轼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调离京都。熙宁四年(1071)调任杭州通判。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
2、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整体感知(语文书P37页阅读提示)清晨,诗人准备启程,和煦的春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雨过天晴。晨雾笼罩着山顶,仿佛山峰戴着白色的棉帽;朝阳初升,仿佛树梢上挂着明亮的铜锣。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农民正在在田地里忙于春耕。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反映出作者愉悦的心情,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诗句鉴赏“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翻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
3、,仿佛知道他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翻译: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像挂着铜锣。诗人选择了白云和初升的太阳两个令人愉悦的意象,不难看出他此时舒畅的心情。并用“棉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用“铜锣”比喻“树头初升的太阳”。棉帽和铜锣本是生活常见的物品,用棉帽和铜锣做比喻,体现出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翻译: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野桃含笑”用拟人手法写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竹篱短”侧面烘托“野桃”
4、高过竹篱,写出“溪柳自摇”写出溪边杨柳枝无风自摇的样子。渲染出欢快的氛围。情景交融,不仅描绘出山中春景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翻译: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给春耕的人们送饭。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紧扣一个“乐”字,写出山中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的情形。表达出诗人对春耕的农民的赞美的对山中生活的热爱。新城道中(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情感:对政治斗争、官场
5、角逐的厌恶。情感对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放潇洒“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乐观豁达本诗:初次调离京都,来到山间地头。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和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的厌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