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doc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doc

ID:55953754

大小:29.4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8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导入:播放视频,导出——展示PPT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美食:东坡肉(江浙名菜);东坡肘子(川菜)政治:欧阳修赏识,官至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后来又遭遇乌台诗案;文学艺术:(1)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散文: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

2、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记承天寺夜游》(初中)《赤壁赋》(高中必修三)背诵《赤壁赋》(高中必修三)(3)书画: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如:《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如:《枯木怪石图》(4)诗歌:黄庭坚并称苏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一种美食,蕴藏着生命的智慧;一曲水调歌头,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

3、生态度,凝聚着幸福生活的秘诀。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他是豪放的词人,是伟大的散文家;他的书画青史永传,他的诗篇更是闻名遐迩----今天我们有幸走近苏东坡的诗篇:《新城道中其一》板书标题;注意赏析诗歌思路(1)了解信息:出巡属县(2)分析手法:拟人、比喻、远景近景结合、侧面烘托(3)整理情感思想:愉快、厌恶世俗、热爱自然→展示PPTⅠ、教学任务:(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及文学艺术成就。(2)把握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重点是修辞手法。(3)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Ⅳ、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

4、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二、朗读感知《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3、有感情的品读。三、师生合作探究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

5、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思考(一)赏析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提示:①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②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③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描写春

6、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提示:(远景、比喻)①第二联描写远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7、。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提示:(近景、拟人)①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②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

8、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