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91047
大小:34.4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2
《浅析朱熹和王守仁的教育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朱熹和王守仁的教育目的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并且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王守仁的教育目的包括“明人伦二“学为圣人”和“学以去其昏蔽”三点。其中他的“明人伦”思想实质上和朱熹一样,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培养“顺民”。朱熹和王守仁都认为圣人天生清明,不需教育,但对于其他大部分人来说,教育能“去其昏蔽”;另外,他们都都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学为圣人”,但朱熹主张先知后行的方法,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心即理也”,主张
2、“知行合一”。关键词:明人伦.培养目标.学为圣人、去其昏蔽.致良知大成者。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程朱理学的集朱熹办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整顿封建道德伦理,维护封建统治,对此,他是直言不讳的。他这样说:“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作,长老之忧,而不能有以救也。”①福州本来是为学最盛的地方,尚且如此,而其他地方便可想而知了。他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在于“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②那么,所谓“不知学之有本”,这个
3、“本”是什么呢?朱熹说:“熹闻之侯之所以教于是者,莫非明义反本,以遵先王教学之遗意。”③这就是说,“遵先王之意”和“明义反本匕便是教育的根本和目的。从“遵先王教学之遗意”来说,先王设学校教民,因赋开导,使其明心修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之间,而推之君臣、人民,使风俗淳厚。从“明义反本”来看,朱熹认为,先王之学,就是以“明人伦为本込因此,朱熹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白鹿洞书院学规》揭示出来。后来便把此“五伦”概括为“五教”。明“五伦”即明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和宗法等级制度,这便是朱熹教育的根本
4、目的,他称之为“定本辽在这个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朱熹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一方面,朱熹认为每一个人都要受教育,“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一人之不学。”④只有人人都受教育,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⑤;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使人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而恢复其天命之性,做到尽人伦,培养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有学问的“忠孝”之人。他说:“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人为忠为孝也。”⑥朱熹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他认为,“圣人”天生是由“清明之气”形成的,没有丝毫昏浊的混杂,因此是不需要教育的。“贤人”则次于“圣人”,必须
5、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亦无异于圣人”的地步。至于“中人”的培养,教育则起重要作用。在他看来畀中人”由于“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因而介于“君子”与66小人”之间,是很不稳定的,必须施以教育。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坏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因此提出要改革教育风气。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王守仁是明代中叶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的教育目的证据
6、要包括三点:“明人伦”、“学以去其昏蔽”和“学为圣人”。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匕它在本质上和朱熹的“明人伦”是一样的,他们所谓的“人伦,乍卩是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规范,实质都是要求教育培养封建道德观念的“顺民匕维护封建伦常的社会秩序,以巩固封建统治。但是具体说来,他们的学说又有差异。王守仁的“明人伦”的理论基础是“致良知”说。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的“良知匕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蒙蔽,有如晶莹的明镜,往往为尘
7、埃所染,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功夫。他说:“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⑦因此“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所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又认为教育能“明其心叫他指出:篁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
8、,故去蔽与害而明复。”无论是“学以去其昏蔽匕还是“明其心”,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他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圣人是儒家道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