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朱熹王守仁颜元教育思想

第九讲 朱熹王守仁颜元教育思想

ID:17929887

大小:1.15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8-09-10

第九讲 朱熹王守仁颜元教育思想_第1页
第九讲 朱熹王守仁颜元教育思想_第2页
第九讲 朱熹王守仁颜元教育思想_第3页
第九讲 朱熹王守仁颜元教育思想_第4页
第九讲 朱熹王守仁颜元教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九讲 朱熹王守仁颜元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讲朱熹、王守仁、颜元的教育思想自古以来,有这样一群僧人,他们遵守戒律,不吃肉,不喝酒,整日诵经念佛,而与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们往往几十年坐着不动,甚至有的鞭打折磨自己的身体,痛苦不堪却依然故我。有这样一群习武者,经过多年磨练,武艺已十分高强,但他们却更为努力地练习,坚持不辍。有这样一群读书人,他们有的已经学富五车,甚至功成名就,却依然日夜苦读,不论寒暑。他们并不是精神错乱,平白无故给自己找麻烦的白痴,如此苦心苦行,只是为了寻找一样东西。传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轻若无物,却又重如泰山,如果能够获知

2、这样东西,就能够了解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伪装,通晓所有知识,天下万物皆可归于掌握!这并不是传说,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第一章朱熹的教育思想福建--武夷山--朱熹旧居朱熹老宅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祖籍婺源(现江西婺源县),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18岁中举人,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曾先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

3、官。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己65岁,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进讲《大学》。但仅40天即被罢免,从此结束了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涯。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他曾长期在福建祟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他由祟安迁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讲学。绍熙五年(1194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他扩建精舍,并改名为“沧洲精舍”,表示“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的志向。即

4、使在为官从政期间,他每到一地,也不忘设学育才,并亲自讲学。他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管理,而且还亲自拟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他一生遗留下的著作很多,其中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集注》,刊行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朱熹的一生,热心教育,倡导办学,亲自讲学,前后长达50年之久

5、,是中国教育史上所罕见的。他是我国古代负有盛名的书院大师和杰出的教育家。一、哲学思想(一)理气论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缺一不可。“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是万物的总根源,而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决定事物的本性、本质。理与气浑然一体,理为先,气为后。“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理气分殊有两层含义:其一,理生万物,即万物之本性与宇宙之本性是同一的,都是由宇宙之本性所

6、派生出来的;其二,理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社会的不同等级名分。理气分殊说强调了理的决定作用,为封建等级秩序和伦理道德规范提供了本体论上的依据。一、哲学思想(二)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所谓天命之性专指理本身而言,是一种本然之性,是人物得之于天而受在于己的“德”。理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方面,则与气不能相离。与气相杂的理,就成为气质之性了。理是至善的,所以天命是至善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其所以有四等者何也?曰:人之生也,气质之禀清明纯粹,绝无渣滓,则于天地之性无所间隔,而凡义理之

7、当然,有不待学而了然于胸中者,所谓生而知之,圣人也;其不及此者,则以昏明、清浊、正偏、纯驳之多少胜负为差,其或得于清明纯粹,而不能无少渣滓者,则虽未免乎有小隔,而其间易达其碍易通,故于其所未通者必知学以通之,而其学也则亦无不达矣,所谓学而知之,大贤也;或得其昏浊偏驳之多,而不能无少清明纯粹者,则必其窒塞不通,然后知学其学,又未必无不通也,所谓困而学之,众人也;至于昏浊偏驳又甚,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则此下民而已矣。二、教育的宗旨“明人伦”,“存天理,灭人欲”人的天赋秉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地之性”;二是“气质之性”。所谓“

8、天地之性”,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是符合封建纲常的。所谓“气质之性”,是天理与人欲混杂的,即存在着违背天理、违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各种欲望。因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人的“气质之性”,保存其中的天理,灭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