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品牌建设

技工院校品牌建设

ID:43687881

大小:2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2

技工院校品牌建设_第1页
技工院校品牌建设_第2页
技工院校品牌建设_第3页
技工院校品牌建设_第4页
技工院校品牌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技工院校品牌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技工院校品牌建设的思考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80-01在职教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对技工院校而言,也许更重要的不是校舍和设备,也不是名教师或名校长,而是富有竞争力的“品牌”,尤其在教育基本处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品牌是制胜法宝。本文针对技工院校发展的现状,对技工院校品牌建设的谈些思考。一、打造学校品牌是技工院校科学发展的急需学校晶牌是具有一定知名度、赞誉度的学校综合内涵的概括,是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品质、教育特色以及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技工院校作为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直以来没有受

2、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技工院校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紧缺成为制约中国第一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职业教育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技工院校的发展亦存在着不少机遇。为了站在新的高度把握新的形势,适应新时期新经济对新技工的需求,使技工院校引领职教,保持率先,转换发展思路,打造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特色品牌是科学发展的急需。学校晶牌形象好,才能获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师生的认同,为学校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它可以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校良性循环。因此,技工院校必须审吋度势抓机遇,提升内涵铸品牌。二、丰富办学内涵是铸就技工院品牌的根本技工

3、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约着其发展。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院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服务质量、毕业生素质的竞争。要使毕业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有与其他院校有不同的办学特色,让学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过严格的职业训练。因此,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必然要把握好教育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三、科学合理举措是铸就学院品牌的关键(一)调整专业增活力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只有紧贴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吋调整专业结构,才能显现职教办学活力。没有叫得响的专业,就无法建成品牌学校,必须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

4、业”的专业建设思路,进一步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为设置新专业、淘汰旧专业、整合现有专业提供依据;围绕学校的专业群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变化,构建特色鲜明、宽窄并存、方向灵活的专业体系;使专业设置和建设与服务社会、依托行业有机结合,不断做大、做强、做精重点、特色专业,凸显职业特色,力铸职教品牌。(二)强化实践铸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技工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现技工院校办学特色和其生命力所在。为此,技工院校需对优势专业、紧缺专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保证其建设的需要,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重点倾斜、重点监

5、控”;按照“高标准配置、规范性建设、校内外结合、应用性突出”的思路,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文化、工作场景、工作过程”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室等建设,全力做好创建“校中厂”和“厂中校”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创建示范专业推进其他专业建设,最终达到让各个专业百花争艳的可喜成果。(三)校企合作添实力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决定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是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必然选择。加强校企合作,对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带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继续探索冠名办班、推行“订单式”教育、加大“产学研”结合的

6、紧密度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升专业内涵。(四)教学改革挖潜力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即解决“如何培养”,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不少技工院校的发展之所以是健康的,其原因是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了工学结合的原则,但是也要看到在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2、改革课程体系。即解决“教什么”,全面启动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一方面应该通过职

7、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再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和职业标准,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另一方面,还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资源,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吋刻紧贴社会需求,才能做到学以致用。3、改革教学过程。即解决“怎么教”,全面推动一体化教学。编写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为主要表式的校本教材,结合实际项目“教”和“学”,把“做、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