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69915
大小:2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2
《[精品]解决农村荒芜土地的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解决农村荒芜土地的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加之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建立了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业收入在农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农民对耕地的依赖程度降低,农村土地搀荒现象日益突出。如何有效遏制土地摇荒,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效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一、土地攘荒的现状边远山区的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把土地视为命根子的农民,即使在全面取消农村耕地税费负担的情况下,大部分还是弃土而去。以文昌镇金魁村为例,文昌镇金魁村位于文昌镇西北方向距文昌镇政府2公里处,
2、辖4个组,现有人口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田亩,地亩)。经调查统计,目前群村有扌畧荒面积达亩,占耕地面积的%,(田面积亩,土面积亩),涉及农户户。其中,因外出务工的扌畧荒亩,死亡绝户及老残无劳力的扌畧荒亩,因承包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而扌畧荒的亩,边远山坡瘠薄土地扌畧荒的亩。二、形成土地摆荒的原因1、比较效益低不愿种。分户经营传统种养业是边远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其规模小、技术低、成本高,加之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价格却居高不下,导致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经调查,种一亩水稻成本共需520元(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资1
3、20元左右,从种到收共需10个工400元),按亩产稻谷500公斤,每公斤1.5元保护价计算,收入750元,一个劳动力种一季水稻的纯收入为220元/亩;如果是二级提水栽秧,或是遭遇自然灾害,则是入不敷出。2、生产条件差不能种。边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田块分散、位置偏远,大量劣质土地不适宜耕种。加之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个别村社交通不便,农用物资运不进去,农副产品运不出来;渠、塘、堰等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需求,病险塘库未得到有效治理,部分新建水利工程设施面临资金投入匮乏的难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大,农民逐渐
4、丧失种田信心。3、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农民自身科技素质不高,加上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实用技术推广和品种改良很难到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差,群众对种田失去兴趣。4、青壮劳力少无力种。劳务已成为边远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一个劳动力的劳务收入可达3万元/年,巨大的收入反差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在家的基本为“993860”部队,无力耕种,造成大面积土地扌畧荒。5、投资观念变不想种。农民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投资重点由农业转向了教育。大多贫困边远山区,城乡之间,乡、村之
5、间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在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城镇学校。为了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部分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到务工所在地就读,或由老人带着孩子到乡镇、城市,租房送孙子读书,造成大量土地无人耕种。三、处理好攘荒问题的建议1、提高对土地资源和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对当前农村扌畧荒地,村社可按法定程序收回,采取多种方式重新发包;对现在的扌畧荒地,可规划种植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2、落实惠农政策,激发种粮热情。一要坚决执行政策。严格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改变过去按计税面积发放
6、补贴的办法,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据实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未种田的农户,坚决不准享受补贴。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农资市场和价格管理,严厉打击农资生产经营者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行为。二要营造良好氛围。对种田达到一定规模的大户,亩平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每年组织评选粮食生产标兵,给予重奖,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热情。3、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减少扌畧荒土地。对无法转包的坡瘠扌畧荒地,即使没有达到退耕还林还草的要求,也可以列入退耕还林还草的计划。通过还林还草计划,消灭较大面积摟荒地是完全可能的。4、
7、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稳定土地二轮承包关系,明确土地“四权”,即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明确发包权。打消农民政策上的担忧,将荒芜土地集中向大户流转、向经济能人流转,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路子。5、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一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全部投入到扌畧荒地种粮的技术上来。二是层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业局农广校每年轮回到每个乡镇组织乡、村干部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达,各乡镇也通过广播宣传、印发资料、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大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
8、的科技素质。三是大力实施“优质种苗工程”,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积极推行水稻旱育抛秧、免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