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59598
大小:34.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2
《职业教育的“瓶颈”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张林近年来,职业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上至政府、下至百姓,似乎都认识到职业教育的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学生大多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学校;家庭往往也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才送子女去职业院校读书。即使在职业院校就业状况明显好于其他院校的大坏境下,仍然改变不了这一升学的偏好。职业教育发展屮的一些“瓶颈”问题长期得不到突破,业已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痼疾,必须尽快革除,才能使职教事业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一、认准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人致上可以分为观念层面和实体层面。观念层面如“官本位”腐朽思想的现实冲击和“
2、口领至上”传统思想的影响等等,这些的确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但笔者认为,更为有意义的是从实体层面上寻找原因,因为观念是由实体所决定的。本文从人财物、制度等视角将“瓶颈”性问题进行了概扌舌和归纳。1、职教资源严重短缺。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是占用资源质量较差、数量较少的一个类型。稍做考察就可以发现,在经费、师资、办学条件、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职业学校都是拥有资源最少的,包括从幼儿园到重点大学等整个教育序列。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省,2005年的地方教育经费支出屮,普通高中教育占32%以上,而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仅占3%左右;职教教师缺口高达10万人①。从
3、政府的角度讲,一方面耍围绕奠定教育基础和造就“杰出人才”,将资金主要流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各级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另一方面围绕把职业教育打造成而向人人的富民教育,釆取的是不许职业学校“提价”的惠民政策。在这一政策框架下,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表现出明显的挤压态势,既不给钱,也不许收取能够保证质量的费用,其结果必然导致职业学校低水平运行,培养不岀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这样的结果从长远来看并不是真正惠民的。有了这样的政策环境,就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政治地位、社会形象和办学实力,于是,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优秀师资,甚至连急着用人的企业都对职业学校低看一眼,既没有扶持政策,更没有支持措施,
4、职业学校找不到支撑发展的资源供给。从系统的观点來看,这是一种低成木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导致职业教育走进一个“办学条件差->质量低下一>得不到认可->投入减少->办学条件更差一>质量更差一更得不到认可”的怪圈。这一过程的明显表现就是,职业学校在校生的实际减少,许多屮等职业学校因无生源而被整合,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造假愈演愈烈,在校生流失严重,甚至某些职业学校把班办进了监狱、军营和农户家中。对屮职教育发挥过极大促进作用的各类学生补贴政策,并没有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反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最终学生也没有长远收益②,对职业教育走出“怪圈”作用有限。2、开放性升学机制缺失。自高考
5、制度恢复以后,我国社会对学历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甚至有人用“学历社会”来描述我们的社会状况。从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激发,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但是,在这样的人背景下,职业教育学生却面临升学无门的窘境。考察一下现行的职教体系就可以发现,它基本上是一个短而封闭的循环体系,屮职到高职,毎年只有约5%的学生能够实现升学愿望,而所谓的高职指的只是专科层次,口前我国尚没有专门的木科职业教育与之相联接,高职高专学生经过对接考试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比例犬约在5%左右(河南),升入本科学校就读不同专业的可能性基木没有。由此可见,这是一种歧视
6、职业院校在校生的政策设计,其结果就是职业教育学生升学无望或希望渺茫,这就强化了社会、家长和学生排斥职业院校的意向,导致了职业教育沦为“下层教育”的倾向。有学者调查发现,在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原因屮,48.7%的学生选择的是“可以考高职提高学历”;在关于当前学习廿标的调查中,41.9%的学生选择了“直接考高职”。③可见,现行政策与学生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3、约束性保障政策缺失。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导向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需要大量的实习实训来完成培养任务,所以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规定了对职业院校扶持的政策或者将实习责任转给企业承担,比如美国的增地学院、
7、德国的“双元制”等,均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但我国廿前的职业教育收费制度根本支撑不了实习实训的巨额开支,同时又缺乏保障性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在现实中,作为受益方的企业对于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基本处丁抵触状态,不愿承担因安排学生实习而造成的损失,更不会承担英他的教育成本开支。其实,相对于过去的厂厂办校而言,现在的企业基于对需方主导人力资源市场的判断和强制性法律法规的缺失,加上劳动准入制度的执行不力,得以独享现行体制下的“特殊人力资源红利”,这种红利的存在误导了企业,迷惑了市场,影响了政策,制约了“中国制造”向更高水平发展,使职业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