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视角话“语言文字运用”

三维视角话“语言文字运用”

ID:43610455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11

三维视角话“语言文字运用”_第1页
三维视角话“语言文字运用”_第2页
三维视角话“语言文字运用”_第3页
三维视角话“语言文字运用”_第4页
三维视角话“语言文字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维视角话“语言文字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维视角话“语言文字运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特征定位上的最人亮点是: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与学科功能一一“语言文宁运用”,并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相比2001年的实验版课程标准,语文教改之路已足足行走了十年。十年蘑一剑,其间丿力经了多少的实践、探索和反思,反反复复,行行停停,终究尘埃落定。众多专家一致认为,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可以看作是我国课标理论探索的一个重要突破,它预示着一个“以语用功能为主”的语文课程时代的开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固然冇着众多元素,诸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

2、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以及教材设置等等。就目前情况来看,最直接、最有效也最有意义的变革当从教学内容这一层面突破'教什么'比'怎么教'來得重要”(王荣生教授语),教学内容的改变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而先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也是出在教学内容的定位上,教学内容的变革才是质的变革,核心的变革。那么,在“语言文字运用”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当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角度去加以思考和实践。一、微观层面:感受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指向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教学,首先必然要去关注“语言文字”,学生要学习和运用的自

3、然是教材所选课文里的“语言文字”。而课文里的“语言文字”,多是编者精心挑选而来的岀自名家名篇名作,自然值得教师引领学生去咀嚼、品味、赏析一番,再加以习得、运用。这一层面的教学内容,主要从字、词、句儿方面予以定位和关注。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作者在用字、遣词、造句上的秘妙Z处,充分挖掘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特色和艺术,让学生切身感受、深入感悟,从而悠然心会,体会到文字的运用之妙。可能有教师认为,这一层面的教学内容,先前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啊!咬文嚼字,品字析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力,也就是语感。这样的说法并没有错。但两者Z间还是存在着一定

4、差异的,两者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先前的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分析,往往指向于让学生从文字品析中获得情感的积淀和体验,指向于感悟。而现在的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赏析,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作者用字、遣词、造句上的奥妙之处,体会作者写作风格上的特色,指向于写作,指向于表达,指向于运用。比如,教学冯骥才的《花的勇气》。通常,教师会抛出一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花的勇气?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画出来。学生找到句子后,汇报交流,在交流句子中,再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学生会找到这么一个句子: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

5、,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经过分析后,学生知道了“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这些关键词表现了“花的勇气”。最后,老师还会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通过朗读强调一下这些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而在“语言文字运用”背景下的教学,教师深知,对于“花的勇气”的认识,学生读几遍课文甚至一遍课文就可以感知的,完全没有必要再“明知故问”、耗费心思了。“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冇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人多数人是一秘密(歌德语)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用词上比较特别的地方,加以分析、品读,感受作者用词超越常规所带來

6、的独特表达效果。而全文最大的写作特色也恰恰在于此。这样的教学,学生习得的是语言运用,不仅仅是情感。同样道理,学习萧红的《祖父的园子》,重点关注、学习的是:萧红将独特的句式反复地运用,是为了表达童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不是让学生去课文里找,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快爪、口山的园子。道不同,自然方式不同了。二、中观层面:发现谋篇布局的匠心独具仅仅关注了课文屮的字、词、句,其实还远远不够,“语言文字运用”之妙,更在于段落和篇章层面。这就好比建筑物,它的内部装饰之妙,是精细Z妙,是微妙;而它外部的结构、造型,是大气Z妙,是高妙、大妙。悉

7、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伦敦桥、金字塔、广州塔、东方明珠塔、中央电视台大楼等一批世界著名建筑物,我们首先佩服的是它们的外观,它们也是凭借外观赢得人们的赞叹的,而不是它们的内部和细节,虽然细节也决定了它们的精彩。同样,我们记住的是这些著名建筑物设计者的名字,而不是建造者。国家体育馆鸟巢,不是如此吗?由此及彼,我们可以想到课文。一篇精彩的课文,首先在于它的谋篇、选材、布局、立意,然后才在于它的文笔、词句等细节。文章之妙,先有大妙,再有小妙,大小皆1妙,方为真妙。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关注字、词、句之妙相对来得多些,美其名口“咬文嚼字”,而对于段

8、落、篇章整体观照,发现课文之秘妙,尚做得不够。一些教师牢牢记住夏?尊先生的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根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即语感。”在笔者看来,夏?尊先生提出的“语感”一说,既包括了字、词、句层面的微观“语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