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把薄文读厚

论文:把薄文读厚

ID:43609266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1

论文:把薄文读厚_第1页
论文:把薄文读厚_第2页
论文:把薄文读厚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文:把薄文读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把薄文读厚——《前赤壁赋》“一苇”详解徐州市第一屮学王红【内容捉要】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人多文字简约,用语含蓄。苏东坡《前赤壁赋》屮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之句富含“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笔者以为,正确而深入地解读“一苇”这一意象,有助于理解苏东坡在整篇文章屮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悟苏东坡在特定时期的世界观。【关键词】简约含蓄一苇内涵丰厚思想情感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道:“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nJ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Z音,和中0色,水中Z刀,镜中Z彖,言有尽而意无穷。”此语对唐诗中的“含蓄之美”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其实不惟唐诗,我国古典文学作品

2、大多十分讲究含蓄。“用语十分,下语三分”,作者下笔时往往是藏而不露。读这样的文字,我们自然会象香菱学诗时所说的,“念在嘴里倒象有儿T斤重的一个橄榄”,真正是回味无穷。金圣叹评赏西厢记,悟到浩荡人劫、风驰电掣,心生“恸哭古人”之念。我们在阅读时也应懂得去探寻文字屮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切不可将语言文字看成是僵死的符号。苏东坡《前赤壁赋》中有“纵一苇Z所如,凌万顷Z茫然”Z句,苏教版必修一注“一苇”口:“一苇,喻苇叶般的小舟。”笔者以为,这一注释模糊而肤浅。《古文鉴赏辞典》注曰:“一苇:喻所乘小舟。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也是言不尽意。一、“一苇”的出处“一苇”

3、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诗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准谓宋远?跋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是一位侨居卫国的宋人,他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由于某种原因,始终耒能如愿以偿。当时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诗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吟唱出这首诗,抒发着心中的哀怨。马瑞辰《通释》认为:“一苇杭Z,盖谓一苇Z长,可比方之,甚言河Z狭也。下章曾不容刀,亦谓河Z狭不足容刀,非谓乘刀而渡,则上不乘苇而渡,明矣。”是合乎诗歌本意的。可见《前赤壁赋》屮的“一苇”并非诗经屮的原意。关于“一苇”,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相传,当年

4、达摩欲渡长江,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宋人黄庭坚《漁家傲》屮“江头暗折长芦渡”即指此事。潜心佛道的苏东坡是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在那个月口风清的夜晚,他与二三知已泛舟于长江Z上。眼前江面平静如镜,清凉的秋风轻柔地吹拂着,一轮明刀缓缓升起,一切都显得那么空灵、宁静、幽雅。面对如此美景,他暂时忘记了尘世一切烦恼和痛苦,感到了一种从未经历过的适意,竟然产生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一苇渡江”,何等地口由、何等地潇洒、何等地从容,这不正暗合了苏东坡“学仙度世”、“超世独行”的愿望吗?二、《前赤壁赋》创作背景《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仃082)七月

5、,这时苏东坡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他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Z情,实在难免。苏东坡手书的《前赤壁赋》,是他应朋友的耍求亲口书写的,并在手书后附了一封短信:“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乂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口。”从这个附言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写完《赤壁赋》,“未尝轻以示人”,钦之派人来索取他的新作,因为是信得过的朋友,才亲自手书“以寄”。奇怪的是,他还要求朋友“深藏之不岀”,这究竞是为什么呢?秘密就在那“多难畏事”四个字里了。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口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

6、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口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口喜渐不为人识。平牛亲友,无-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儿免矣。”这种“渔樵于江渚Z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日子“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暧的冋应,只能在寂寞屮惶恐。”而且此时,他的内心也不能全然忘情于这个尘世,他在给另一个朋友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牛死之际……虽怀坎土禀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卵•为Z,祸福得丧,会与造物。”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阕著

7、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刀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讣•他萌主了“一苇渡江”、“遗世独立”的念头,也正是由于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冋归于生命的清纯和空灵。三、苏东坡与佛道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丰富的封建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他“博通经史,属文FI数千言”(《宋史》)“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