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41498
大小:118.10 KB
页数:85页
时间:2019-10-10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绪论:一、中医诊断学学科属性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课时2教学口的1.掌握“诊断”“诊法”的含义;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3・了解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4.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5・学习方法八、、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授课设计1.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2.授课中釆用讨论的方式广泛发动同学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发表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同学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性的理解。3.以中医诊断学理论体
2、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一一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中医诊斷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色,使同学对中医诊斷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初步了解。4.展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书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预习耍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复习要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试述病、证、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3、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4、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是哪部书?作者是谁?参考15目《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医学心悟》等年月日教学内
3、容教貝及时间分配一.简述诊断、中医诊断学及其地位第一课时:诊,是诊察,了解的意思;断,是分析,判断的意思。lOmin诊断,就是对来诊者的身体健康或患病情况所做出的一种概括性判断。组织学生讨论屮介绍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医诊断学的学科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属性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5min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30min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五.介绍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第二课时1、《内经》在诊断学方面的贡献:提出并运用四诊、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展示屮医诊断学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
4、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经典著作照片及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实物2、西汉•淳于意首创“诊籍”40min3、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把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起来的著作。他提出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4、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5、隋•巢元方等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6、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说为病因辨证奠定了基础。施发《察病指南》绘制脉图33幅,以图示脉,便于学生领会。7、元代•敖氏《
5、伤寒金镜录》为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8、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以“二纲”“六变”的形式总结出八纲辨证的方法;“十问歌”成为后世问诊的准则。9.李时珍《濒湖脉学》以歌诀的形式总结出28脉的体象、主病和相类脉的鉴别。10•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的方法。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1.熟练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2.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临床实践。3.学会辨证思维方法。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问诊:1•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2.掌握
6、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课时2教学目的1.熟悉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2.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理解2、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3、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授课设计1、以问诊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性成果一一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问诊的发展历程,使同学对问诊的发展有初步了解。2、教师讲授并示例,以加深学生理解。预习要占八、、寒热的类型、特点及临床意义复习要点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何谓潮热?潮热有几种?各种潮热有何特点?3、何谓微热?微热的
7、成因是什么?4、何谓寒热往来?有几种类型?其成因是什么?5、何谓壮热?何谓恶寒、畏寒、恶寒发热?各见于何病证?参考15目1.庄泽澄•恶寒、畏寒之我见.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42.庄泽澄.表证探析.3.庄泽澄.论寒热往来.山东中医杂志,1997,9,387年刀教学内容教貝及时间分配第一节问诊意义及方法一、简述问诊的意义:张介宾说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二、介绍问诊的方法第二节问诊的内容(一)问一般情况(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的时间。意义:1、要善于抓住主诉。2、不能以
8、诊断结论做主诉。(三)现病史病人从发病前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经过。1、发病情况;2、疾病的发展情况;3、疾病的诊治情况;4、现在症状。(四)即往史病人即往的健康或患病情况;患病情况应注意与现在病证的关系;预防接种、手术、药物或其他物品过敏史等亦应询问清楚。(五)个人生活史1、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应注意地方病和传染病流行区。2、精神情志。3、饮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