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28102
大小:350.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10-09
《谈德育的经历教育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德育的经历教育模式经历的含义人的经历是指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所处环境、所受教育和交往的总和。经历”的原义是人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后又引申出“经受”、“锻炼”、“阅历”、“历练”等含义。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一)经历经历的作用人的“经历”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关键性作用。“时势造英雄。”“经风雨见世面。”“百炼成钢。”“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经历的分类(1)按形态分类直接经历——人亲自动手做的事。(学习、做实验……)间接经历——人听到、看到,并非亲自参与却受到教育和影响的事。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2)按性质分类共性经历——大家共同做某件事。(上课、春
2、游……)个性经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社会交往、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主动经历——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活动,热情投入,积极参加,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贡献着聪明的才智(可造就人的一生成功)。被动经历——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活动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烦恼(难免铸成各种失败)。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有益经历——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的环境和交往的活动(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有害经历——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的一切活动(学校教育的大忌)。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经历教育的含义经历教育——把学生作为德育主体,有计划的开展“主体经历”的
3、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各种“经历”,并借助“经历”,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成功,学会发展(如春游)。(二)经历教育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经历教育的本质——实践育人。经历教育的核心——体验感悟。经历教育的关键——教师科学引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经历教育作用人的发展需要经历,更需要经历教育。把经历和科学的教学结合起来,是人成才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沟通的中介和桥梁,是教育理论的具体化与程序化,是对教育实践的概括化和简约化的描述。简言之,即教育策略。(生命叙事模式、生态和谐模式、情感体验模式……
4、)(三)经历教育模式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经历教育模式——即把经历教育的理论与经历教育实践沟通起来的桥梁,也就是把经历教育理论演化成一套操作规程。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两大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所谓“理论基石”是指“经历教育”的一切理论、观点、思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为基础、为指导……(四)经历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石和理论支柱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生产劳动同智育、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
5、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经历教育的奠基理论是“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道德从哪里来”,由此,我们才能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科学确定经历教育的途径方法。两大理论支柱——素质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经历教育是以素质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为指导的。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素质教育的理论核心是:“两全一主动”,即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创立的理论,而且得到论证。他认为人的智能不是一种,是一组,有七种(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自知智能
6、、交往智能)。一、经历教育模式的涵义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是他们经常性的“亲身经历”,但我们没有把握好这些“经历”而开展“教育”活动。大型集体活动是学生的“重大经历”,却只有少数教师抓住了“重大经历”开展教育的机会,多数教师是见物见事不见人,多表务形不务本。二、经历教育模式的提出现行德育主要有四种缺陷:学生课外、校外活动有数量缺质量。多数课堂还是有“教育”没“经历”。二、经历教育模式的提出经历教育(生活阅历)三、经历教育模式的价值(一)生活的德育理解表达共鸣唤醒移情比较选择反省领悟道德境界生活知识生活信息情感态度需要生存境遇困惑经验行动道德是一种生存智慧。三、经历教育模式的价值(二)智
7、慧的德育经历教育(四要素)体验生活—培养道德思维和认知能力。感悟人生—培养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追求成功—培养道德践行和监控能力。学会发展—道德沉淀。道德智慧返回经历教育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在三、经历教育模式的价值(三)人本的德育四个转变内容上,从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实践转变。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途径上,从传授灌输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转变。目标上,从重视培养服从型的人向培养自强型创新型的人转变。四、经历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