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4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和分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4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和分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ID:43520358

大小:1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09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4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和分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4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和分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4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和分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4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和分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力的合成和分解首先比较下老、原和新教材的异同。一、分力与合力的概念老教材和新教材都是同时给出,原教材则分开给出(合力在“力的合成”中给出,分力在“力的分解”中给出。点评:这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还是同时给出好。二、分力、合力概念的表述老教材: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一个力的分力。(记忆如此)原教材: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拖拉机对耙的拉力F是斜向上方的,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使耙克服泥

2、土的阻力前进,同时把耙上提。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产生的:一个水平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使耙上提。可见力F1和F2来代替,力F1和F2就叫做力F的分力。新教材: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点评:个人认为,老教材的表述言简意赅,简练、严密、准确,比后面两种表述更好。原教材对分力的概念显然是表述得太啰嗦,新教材有了改进,但不严密。而且原、新教材中都提到“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句话,“常常”这个词用得是否恰当?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因为,事

3、实上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的,而“常常”似乎并不是“每次”,意味着有时候能求出,而有时候不能求。新教材中的最后一句“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我看也是不能这样讲的。说这几个力是分力,是相对于那一个合力来说的。所以,还是应该采用老教材的说法,改成“原来几个力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三、关于力的分解:原教材和新教材删去了两部分内容。1、分解一个确定的力,什么情况下有唯一解的问题。2、如何确定分力方向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老教材有明确的说明,原、新教材完全删除,只字未提。第二个问题,老教材明确提到:“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方向。”而原、新教材只提了一句:“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

4、样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点评:第3页共3页1、力的分解在什么情况下有唯一解的问题,本来是一个难点,我认为既然教材上都不提了,那么至少可不深入讲。而一个难点不深入讲相当于不讲,故不讲也可。个人认为,根据应材施教的原则,可以这样处理:对程度好的学生深入讲,对程度差的学生完全不讲。从应试的角度,则可以这样处理:对程度好的学生深入讲,对程度差的学生只讲结论。2、至于第二个问题,涉及求解力学问题时如何操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方法,是非讲不可的。新教材讲“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属于传说中那些正确的废话,完全没有操作性。老教材所讲的“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理论上是正确的,表面看比较明确

5、。但所谓“力的效果”,有时候也是很难确定的,故可操作性也不强。尤其是对于初学者,会觉得难于把握。而且,有时候并不一定按“效果”分解,这或许是新教材改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原因。在实际问题中,分解一个力常常是采用正交分解法,即选取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而在很多问题中,就是选择“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和“垂直于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作为分力的方向,这是一个很实用也很常用的分解策略。至于能不能把这一点写入教材,是需要商量的。因为,这个问题是不能说死的,有时候就不按这样的方法去分解。“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种说法虽然不实用,却是最没有毛病的。(据说当领导的最喜欢讲的,就是所谓正确的

6、废话,大概也是这个道理。)老教材是提到了正交分解法的,原、新教材都没有提。是因为这个方法要求太高还是别的原因,不得而知。就我的经验而言,对初学者来说,正交分解确实是个难点。但其实从数学计算的角度,正交分解法是最简单的分解法。而且在以后求解力学问题(特别是动力学问题)时,不太可能避开正交分解法。所以,我觉得这里不讲正交分解法,是不现实的。可以不提出这是“正交分解法”,但这个方法是必须讲的。 在使用各种教材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各种教材很少在正文中明确提出某些常用的“方法”(比如这里讲的正交分解法,还有受力分析的方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等等),而是把方法隐藏在字里行间,

7、没有做到“方法教学”显性化。有时候明显就是在叙述一种方法,就是不提这是一种方法。比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硬是没提“控制变量法”。难道是“方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吗?至少我觉得不是这样,大量的参考书中不是都在讲这些方法吗?是否,教材的空白,正好给了书商们一次机会?当然参考书把“方法”泛滥化了,其中大多数确实是不能写到教材中的。既然新课程是如此地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教学,那么有些最经典、最基本或最常用的方法,是否可以在教材中明确地提出来呢?因为这样,所以学生常常觉得物理老师要教很多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